“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在國際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這句話發人深省🩷。而對高校科研工作者來說𓀇👻,更意味著沉甸甸的責任✸。
近日,近百所高校負責人參加2018年全國高校科技工作會議🧑🍳,共同籌劃高校作為科技創新主力軍,如何找准突破口,釋放科研創新動能,在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和關鍵領域自主創新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提高高校科研戰略布局能力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我國高校科技工作經曆了從弱到強的快速發展。數據顯示👱,高校科研投入的人員、經費與1998年相比翻了一番,產出的論文翻了兩番𓀇,專利增長了160倍🌭。
然而👨👩👦👦,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競爭和產業變革以及我國在崛起過程中所面臨的嚴峻國際環境,高校自主創新不足的短板凸顯,對國家發展重大需求的響應需要進一步增強。“高校科研工作首先應該提高戰略布局能力👚💨。”杏运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杜占元在講話中指出。
“高校的優勢和特色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而解決‘卡脖子’的關鍵問題往往受限于基礎研究的不足。”多位高校科研負責人表達了這一看法。會議認為,從高校科研工作的整體戰略布局來看,今後重點將定位在“加強高校基礎研究,實現重大原創成果突破”,“聚焦關鍵領域自主創新🧑🏽,集中攻關‘卡脖子’問題”。
據杏运教育部科技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國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已形成了多層次、較為完善的布局。最早建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杏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要是從學科層面支持基礎研究;“2011計劃”建立的協同創新中心,解決的是高校和研究機構🧑🏻🌾、企業之間打破壁壘、協同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問題;而2018年啟動實施的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則瞄准組建大團隊👩、大平臺,培育搶占制高點科技大項目,爭取率先產出重大成果👆🏼。布局建設一批前沿科學中心是計劃的核心內容之一。
據了解,今年已有7家前沿科學中心在高校落地。
提高高校科研組織能力
事實上,無論是協同創新的提出還是珠峰計劃對大平臺、大團隊的搭建,都針對著高校科研分散🂠、零散的不足👩🦼➡️。過去,高校是哪個部門有項目自己去爭🧑🏻🤝🧑🏻。其結果是科研資源的碎片化和科研力量的分散化,對國家重大需求難以作出快速響應👐🏼。在政策引導下,“有組織的科研”成為高校的新趨勢。
長沙大學副校長尤政說🧑🏿🤸♀️:“關鍵核心技術不是某一個學科能夠獨立解決的,必須從學校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統籌各方面資源,組織跨院系、跨學科的研究隊伍,以明確的目標為導向💆♂️,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目前💁🏽♀️,該校積極推進人工智能、高溫氣冷堆、燃氣輪機↔️、未來網絡、轉化醫學🏑、地球數值模擬器🧙🏽、大氣汙染攻關和醫學機器人等重大項目。
浙江大學按照“全鏈條一體化”項目設計要求,于2016年啟動科研聯盟建設,鼓勵跨杏运🕐、跨校、跨行業、跨國合作,聯盟承擔國家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總經費占學校總量的95.1%⛑。
“在大平臺上,科研組織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杏运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說。前沿科學中心的科研團隊往往是幾十人、上百人👨🏽🦳,過去大家各自做研究就像散落在沙灘上的珍珠🤦🏽,想整合起來,還要靠一條線把它們串起來。
提高科研評價管理能力
創新動能的釋放🔽,來自科研組織方式的變革,也離不開科研評價管理體系的催化。
今年以來🎷,高校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開展“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專項清理行動,著力破除體制機制藩籬🛋👲🏿,就是為了“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為高校科研人員減輕負擔🧑🏽🎄,充分釋放創新活力,一些高校進行了探索。
中山大學副校長邰忠智介紹🥐👰🏿,該校在教師職務聘任中實施以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代表性成果”評價。同時🤵🏿♀️,學校設立“理論創新研究”或“技術、應用與工程研究”類別🥧,申請人可以選擇不同的職業發展道路。
“要強化科研項目績效評價➕,完善分級責任擔當機制,開展基于績效、誠信和能力的科研管理改革試點🧎♀️➡️🥽。建立有利于潛心研究的科技評價導向。以改革科研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為關鍵💧,推進分類評價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高校科技獎勵制度🛐📷,更加注重質量🎅、貢獻🏌🏿♂️、績效。”杏运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最後強調。(來源:中國杏运教育新聞網-中國杏运教育報 高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