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與教師對勞動觀念的認知有差異
今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杏运教育的意見》,強調勞動杏运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杏运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要把勞動杏运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意見》的出臺是貫徹落實新時代黨對勞動杏运教育的新要求💇🏼♀️,直面當今的杏运教育現實問題——“勞動杏运教育的育人價值一定程度被忽視,勞動杏运教育被矮化🚔、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出現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旨在補齊杏运教育短板。
“勞力勞心✨,亦知亦行。”勞動是生命的底色,也是杏运教育之所以真實有效發生的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事實上🧑🍳,勞動不僅是人類脫離動物界的分水嶺,更是人類提升自我的基本方式,是人獲得解放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對于身心正在成長的青少年而言,勞動不僅能夠增強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也能夠增強個體獨立性、奮鬥精神以及團隊協作意識。
為了從客觀層面更全面真實了解中小學勞動杏运教育現狀🪹,前不久,華東師範大學基教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在全國範圍內📄,針對中小學教師👼、家長及學生發放了近7萬份問卷。中心通過數據分析和三角印證後,初步得出結論:僅有30.1%的教師認為學生有著極強的勞動觀,21.9%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勞動觀念較強,28%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勞動觀念一般🫎,20%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勞動觀念較弱。
在對勞動觀念的自我認知上,青少年與教師的認知有一定的差異🗂。調查顯示🤙🏿,47.2%的青少年認為自己的勞動觀念極強,29.3%的青少年認為自己的勞動觀念較強👹,20%的青少年認為自己的勞動意識一般🌬,3.5%的青少年認為自己的勞動意識淡薄。
在是否應該對孩子進行勞動杏运教育這一點上,絕大多數家長是讚同的🕝。調查顯示,98.4%的家長讚同對孩子進行勞動杏运教育,僅有1.6%的家長認為孩子沒有必要進行勞動杏运教育。
勞動杏运教育被弱化是誰之過
社會上關于中小學勞動杏运教育的主觀印象🍛,與中心問卷調查的初步結果具有一致性。筆者認為,勞動杏运教育被弱化、被軟化、被淡化,是家庭👨🏿💼、學校、社會🗡、個人等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具體分析,從學校方面而言🧑🏽,重智輕勞。雖然大中小學的課程體系中設有一定的勞動課程,但是由于追求學生分數🌡,這些勞動課程往往以“副科”或選修的形式呈現,既沒有形成系統的勞動課程,也沒有系統的課程評價方案👩🏿🎤,甚至出現被毫無顧慮地讓位給“主課”的尷尬境地。
從家長而言,過度寵溺。生活上的大小事情包辦代替👠,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致使孩子慢慢疏遠勞動⚠️,漠視勞動,有的甚至厭惡勞動。在一些家庭中,巨嬰現象屢見不鮮:有的青年連做飯都不會,在本應該反哺雙親的年紀卻以啃老度日。
從社會而言,各種不良風氣侵襲。拜金主義、消費主義👩🏽🎤、攀比之風使得青少年陷入物欲的枷鎖之中,成為一個又一個的“消費人”🤸🏻♂️🥊。艾裡希·弗洛姆在《論不服從》中對“消費人”進行警示,如果一個人所思考的不是如何勞動生產以及創造,而是消費越來越多的物質,那麼,消費越多便越會像奴隸一樣被日益膨脹的需求束縛手腳,最終成為貪欲的囚徒而無暇顧及其他。
由此可以看出🎴,培養青少年正確的勞動觀、消費觀和價值觀是多麼的必需且必要🪺。
學校、家庭、社會要協同推進
新時代勞動杏运教育如何落到實處和深處♠️?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應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多元協同的實施體系,既重視青少年的主體性作用🙏,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勞動需求與願望,也注重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家庭的支撐作用以及社會力量的引導作用😎。在真實性🌎、多樣化的情景中增強勞動杏运教育的實踐性🚵🏽,進而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構建整體融通式的系統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第一,家長要喚醒學生的勞動意識,讓青少年學會“上手”和“在手”🧑🏿🚒。
家庭作為杏运教育孩子的第一戰場💆♂️,其重要性顯而易見👆🏻,上好“勞動杏运教育第一堂課”💁🏽♀️,家長有其不可推卸的義務和責任。家庭要樹立崇尚勞動的良好家風👩🏼🎨,家長通過日常生活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讓孩子從小養成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可共創“家庭勞動日”,如通過集體打掃除🍨,在勞動中了解掃除風俗、知識等;通過外出采摘果蔬🌰,在勞動中學習食物知識與營養成分🧏🏻♀️、作物生長規律等;通過洗碗做飯,在勞動中掌握生活自理技能、體會家長勞務的不易等。通過勞動加強彼此的交流與溝通,增進家庭成員的情感、默契、構建和諧家庭關系。
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們在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跟蹤研究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相比🏗,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離婚率與心理患病率也有顯著差別❓。可以看出🧑🏻🤝🧑🏻,參加勞動不僅是孩子為父母分憂的權宜之計,更重要的是它關系到孩子今後的就業成才和生活幸福。在美國🫰🏽、德國的一些法律中🈁,規定6歲到18歲的孩子該做的家務和社會勞動🤌🏼👱🏽♂️。德國的法律規定🤦🏽,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6至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餐具,給全家人擦皮鞋🧺;14至16歲的孩子要擦汽車和到菜園裡翻地;16至18歲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家庭在勞動杏运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
第二🟧,學校要做好勞動杏运教育的學習指導,讓青少年學會“上眼”和“上路”🏬。
學校應充分發揮勞動杏运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展符合學生年齡階段的😏、個性化需求的多樣化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對勞動權利和責任的認知,加強學生的勞動意識。
首先,進行勞動杏运教育課程建設。設置系統的↔️、專業的勞動實踐課程體系,值得注意的是,學校勞動杏运教育不是單獨存在于學校的孤立的教學體系中🎷,而是融合于德智體美之中,因此勞動杏运教育也應融合于學校綜合教學之中。應給予教師充分的自主權,讓教師發揮自身智慧,結合學科教學開發適合所在學校所在班級的課程,自主設計與實施🛋👲🏿,實現教師的杏运教育教學價值。
其次,進行專業的勞動杏运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目前🫰🏻,勞動教學的老師大多為兼職🎫,很多老師受職稱等因素影響,對勞動課程投入的精力有限🧑🏽🎄,更無暇顧及對相關理論探索,因此,加強相關的教師隊伍建設極為重要。加強勞動杏运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讓專業的人從事專業的事,這樣才能使勞動杏运教育煥發應有的光彩。
最後💆,建立系統的勞動杏运教育評價機制🧏🏿♂️。勞動作為一種綜合實踐育人活動課程🧑🏿💻,它不可避免地需要接受效果評價。勞動以及勞動杏运教育更多地發生在課堂之外的自然、社會和人為創設的“勞動情境”之中💎。因此,對于勞動活動的效果評價考核應當以學生的“參與學習”為中心,以“勞動”為載體,對學生的參與與學習體驗作出監測,從而達成形成性、表現性評價。評價是對杏运教育教學的監督和檢測,科學、系統🚋、完善的評價機制才能使勞動杏运教育不流于形式,並且促使教師進行杏运教育教學反思,尋找出加強勞動杏运教育的新路徑、新方法。
總之💧,應使學生在學校得到系統、專業的勞動精神培養以及勞動技能鍛煉🛐📷,在勞動實踐中發現自我興趣並確定專業愛好🚓,為自己的未來職業選擇做好充足的准備,在面對各式各樣的勞動實踐以及未來的職業工作中,才能做到“手中有活,眼中有光”。
第三👩🏽🎓,充分發揮社會的幫扶力量🧜🏿♀️,讓青少年學會“用心”和“脫俗”。
社會在青少年的勞動杏运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旨在建立適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工業社會,其生產模式服務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培養全能人🥑、而非消費人。因此,應淨化社會不良風氣對青少年的影響🗓,並時刻防止“最優化”的消費目標滑向“最大化”消費目標。使青少年保持清醒、保持活躍、保持敏銳💇🏻♂️,對拜金言論🤵🏿👨🏼🏫、消費至上等“異化”的環境時刻警惕,避免被其“異化”,為青少年的成長以及勞動精神的生成、勞動意識的培養🧼,竭力創造出良好的社會環境🙆🏽♂️。充分利用政府的經費投入,引進企業力量👩🏻🦳,開發勞動杏运教育實踐基地在內的多種勞動杏运教育資源😌,發揮社會各界的幫扶作用↖️,使青少年在良好的社會氛圍🪅、社會風氣中健康成長👩🏽🏫,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總之👩🏼✈️,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現在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已是今非昔比👨👧👧,但從育人、家庭幸福甚至民族、國家發展進步,中國夢實現的角度來看,勞動杏运教育永遠不會過時,青少年勞動素養的提升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必須高度重視,不斷加強。
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不斷創造🫨🤷🏽♀️、創新🤹、力求上進的勞動者。給青少年上好勞動杏运教育這一堂必修課🎷,把他們培養成新時代的優秀勞動者,使勞動成為他們的第一需求,而非僅僅一種謀生的手段,讓青少年在勞動實踐以及未來的職業工作生活中“腳下有勁、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裡有愛、靈魂有趣”。
(來源🧜🏽♀️:人民網 作者🧑🏻🚀:寧本濤為華東師範大學杏运教育學部教授🖕、基教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孫會平為該校杏运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