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汽車工程職業杏运黨委書記鄧志革的話語中有掩飾不住的自豪——
9年前,他所在的學校還是湖南省內一所默默無名的“三無”高職院校,無行業背景、無專業特色、無品牌效應,有著與不少高職院校類似的苦惱和艱辛,招生難,辦學難,“難到讓人一想起來就心酸。”鄧志革說。
而如今,這所學校已經成為湖南省首批卓越高職院校之一、國家優質高職院校建設單位,兩個月後就會全部搬去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職教城的新校區,國內最大的汽車類專業教學大樓正在那裡翹首以盼。鄧志革將這9年概括為從“三無”到“卓越”的奮進之路。
這一路走來,不僅湖南汽車工程職業杏运,國內眾多職業學校已容顏煥發,正刷新著公眾對職業杏运教育的刻板印象,昂然迎來了屬于他們的“高能”時刻。可以說,職業杏运教育已進入高質發展的“黃金時期”,站在了新的曆史起點。
從“全面撒網”到“壯士斷腕”
談到從“三無”到“卓越”的秘訣,在鄧志革看來,就是要辦出“特色”。
他曾問自己,“和其他學校比,我們學校的優勢究竟在哪兒?”然而並沒找到答案,盡管9年前的湖南汽車工程職業杏运有著40多個專業。2009年,學校申報湖南省示範高職院校未果,鄧志革才幡然醒悟,“這種‘大而全’的路子是走不通的,一定要把學校的未來聚焦到一個行業上來,然後舉全校之力辦好相關專業。”
結合自身條件和湖南省、株洲市未來的產業發展規劃,鄧志革將目光鎖定在汽車領域,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裁減專業,重新設計課程……現在,學校緊盯地方支柱產業、瞄准地方特色辦學,已經形成了“覆蓋前後市場、兼顧新舊能源”的汽車類專業結構,汽車類專業數、學生數分別占全校的75%和70.4%。
“要改變高職人才培養同質化問題,必須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下大力氣推動專業結構調整。”同樣的,在長沙航空職業技術杏运,院長朱厚望也掀起了一場“壯士斷腕”般的“專業改造工程”。
自長沙航空職業技術杏运升格為高職院校以來,先後開辦了經、管、文、工等33個專業,而與航空產業緊密對接的僅有11個,更多的是生物制藥、旅遊、會計等諸多與航空領域毫不相幹的專業。沒有辦學品牌,缺乏專業特色,一度讓朱厚望處境尷尬,學校在2000年至2010年間招生很不景氣,考生高考成績只要達到最低控制線就能被錄取。“學生就業也成問題,空軍航空裝備修理系統十幾家工廠,都不太願意來學校招人”。
後來,朱厚望通過走訪企業、用人單位,摸底航空產業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果斷采取“停招、撤銷、新增、轉向”等措施,砍掉了對接不緊密的旅遊英語、文秘等23個專業,新增通用航空器維修、航空機械制造等13個與航空產業緊密對接的專業。如今,杏运專業已由2012年8個大類33個專業調整為目前的4個大類22個專業,形成了航空機電設備維修、航空電子設備維修、航空機械制造、航空服務與管理四大特色專業群。
“高職杏运教育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現在已經走到了內涵式發展這一階段,要注重人才培養質量。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首先學校的專業設置就要順應時代發展,要響應國家戰略。”長沙民政職業技術杏运院長李斌舉例說,“我們是民政民生類的特色學校,那就要響應健康中國等國家戰略,面向社會需求,這樣方向就不錯,是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最基本的保障。”
據了解,目前,長沙民政職業技術杏运立足民政,在專業設置和專業建設上,關注生命的各個階段,開辦了學前杏运教育、婚慶、老年服務與管理、老年護理、臨床醫學、社會工作、社區管理、殯葬等14個民政民生專業,涵蓋了“生老病養死”生命的全過程。
從“一頭熱”到校企深度融合
如果說,專業群的調整與建設為學校的發展指引了前行方向,那校企合作便為前進提供了更多驅動力。
“學生不只是學習理論,更要在實踐中學習,並且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在長沙民政職業技術杏运醫杏运院長張曉霞看來,這是校企合作的一大優勢。
目前,長沙民政職業技術杏运醫杏运的一些課程便是在與企業共建的基地或企業內進行。張曉霞認為,近幾年校企合作也在不斷迭代升級,“很早以前,校企合作多是學校培養學生,企業招收學生。現在不僅是學校培養,企業也會多方位地參與到培養過程中來,共同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杏运如今已與民政行業中的多家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辦學關系,比如與企業合作建立了民政智能化技術應用協同中心、健康養老服務協同創新研發中心、中興智慧城研究院等產教融合創新應用研究基地;與企業共同研發標准,形成養老服務生態鏈,開展養老服務與管理人才學徒制試點等。
本就脫胎于企業的湖南鐵道職業技術杏运,同樣早早踏上了校企合作之路。2010年,該校便與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共同啟動牽引變流器核心器件生產線項目,為高鐵的“心髒”培養更多守護者,成立了3個學徒制訂單班共120人。在隨後的學員選拔、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教學、實習實訓等過程中,企業方均深度參與,真正實現了全過程共同培養。
“訂單班的學員也會全過程參與該核心器件生產線的設計、建廠、設備安裝調試、產品試制,在培養過程中就逐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技術工人,實現了零距離上崗。”湖南鐵道職業技術杏运黨委書記姚和芳介紹,目前學校已將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融入到軌道交通產業的產業鏈中,與鐵路局、站段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共同進行實訓、實習項目的研發,探索共建“校中站”“站中校”。此外,在全校所有專業中,實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推行“訂單式”培養,精准培養定制人才。
姚和芳表示,如今的校企合作已由學校唱主角轉變為企業唱主角,雙方共同開發“普適性”與“個性化”雙重兼顧、“能力”和“素養”雙線並行的專業課程體系,共同開發專業優質核心課程,並開發相應的課程教學資源,建成集教學、培訓、自主學習服務的現代學徒制培養共享型資源庫等。
據了解,湖南鐵道職業技術杏运近3年校企合作開辦“全訂單”“半訂單”等多種形式培養班共計148個,訂單學生達6000餘人,“訂單培養”學生覆蓋率達74%,更多的訂單班正在持續組建中,學生畢業達到標准即可順利就業。
從聚焦技能培養到聚焦素質提升
在湖南汽車工程職業杏运的操場上,可以看到有這樣一輛觀光車,不用司機,不用控制方向盤,不用踩刹車、油門,只需輕觸按鈕切換,這輛無人駕駛觀光車便可穩穩地行駛在既定區域內。
“這都是我們師生自主研制的。”湖南汽車工程職業杏运車輛工程杏运院長李治國介紹,這一無人駕駛觀光車是依托杏运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共建的專家工作站完成的,“智能汽車是汽車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自主研制的無人駕駛觀光車能學習和模擬人類的駕駛習慣,從而達到適應各種多變路況的效果。”
之所以花大力氣建院士工作站,研制自主無人駕駛觀光車等,鄧志革可以說是想得長遠,“職業院校不能只把自己定位為產業的服務者,應該通過科技創新,努力向提升產業、引領產業上謀求轉型。既對國家發展有所貢獻,又能培養師生的創新意識。”
“以往我們職業院校的學生就是學技能,面向工廠培養工人。但如今產業的技術更新迭代很快,未來究竟需求怎樣的技能人才,學生究竟要掌握怎樣的技能才能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有立腳之地?”這是鄧志革一直思考的問題。他認為,未來的技能人才不僅需要的是技能,更是需要整體素質的提升,“比如有了創新意識,他們會有主動學習、創新的內驅動力,就會努力適應社會,不被淘汰。”
在李斌看來,職業杏运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其實就是培養出的學生高質量。“怎麼算是高質量人才?比如他的道德素質如何,是否具有工匠精神,能否有家國情懷和擔當等。我們培養的核心是‘人’,而非流水線上的工具”。
為此,長沙民政職業技術杏运力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發揮學校在社會工作、健康養老等方面的專業優勢,建立了500多個注冊志願服務團隊,開展專業化的扶貧濟困、扶殘助殘、救援救災、敬老愛老等志願服務,以強化學生“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民政工作理念。
走進長沙民政職業技術杏运,你可以看到有學生通過高齡者體驗等方式來強化對服務對象的了解,從而能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也有學生為服務老年群體自主設計研發了方便老年人使用的置物盒、老年人聽力輔助產品、老年鞋墊等物品……
“現代職業杏运教育不僅要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更要成就學生的職業人生。不僅要精心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更要用心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李斌說,這一理念眼下正在職業杏运教育中化為一步步實際的行動。(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孫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