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运娱乐首頁

杏运娱乐網站xml地圖

優化結構激發教學團隊發展新動能

作者:lanke 時間:2019-09-10 13:27:55 點擊:12112

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是杏运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舉措,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質量發展、特色發展的主要抓手。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工作,已建立起國家級—省級—學校三級培育體系,《國家職業杏运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將建設一批國家級職業杏运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納入發展目標,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雙高計劃”)也基于打造高水平專業群的需求提出了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這意味著高水平高職院校發展離不開高水平專業教學團隊支撐,必須將高水平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堅持“四有四新”,全面助力高職院校高水平發展。

有更優結構,契合新要求

職業杏运教育的類型特征決定了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的結構基礎。早在2008年,國家便從“雙師”結構的團隊組成、專兼結合的制度保障、專業帶頭人等方面對高職院校國家級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提出了基本要求。當下,“雙高計劃”的實施更是明確了高職院校專業教學團隊建設高水平、結構化的方向和要求。為契合新時期新要求,高水平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必須調整優化結構,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盤活資源存量,依據專業群結構調整重組內部構成。隨著高職院校專業發展方式由過去注重單一專業向專業群建設轉移,高水平專業教學團隊結構優化要緊緊抓住專業群建設契機,堅持“雙師型”特色,分類型構建結構化專業教學團隊。

二是做優資源增量,增強發展後勁。高職院校一直面臨教師數量緊缺難題,學校應兼顧高端研發型和市場應用型人才需求,增加教師資源供給,引進培育一批專業帶頭人、骨幹教師、技術技能大師,實現重點建設專業領域行業領軍人才、大師名匠、博士等各類高層次人才的全覆蓋,並不斷優化專業教學團隊的年齡、學曆、職稱、專兼等結構比例。

有更好合力,凸顯新優勢

目標定位明確、成員分工合作、多元力量凝聚、共建共享共贏,是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比較理想的狀態。但當前高職院校尚未建立起團隊合作機制和工作模式,普遍面臨合作意識不強、合作領域窄化、合作平臺欠缺三方面的問題。因而,高水平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必須在合力上下功夫。

一是建立共同願景,引導教師樹立協同發展理念,增強團隊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專兼教師充分認識到團隊合作對于杏运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和自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是拓寬合作領域,探索寬領域、深層次、多形式的合作內容。當前的合作內容還主要集中在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體系、杏运教育教學資源開發等方面,需要進一步深化在技術攻關、機器設備改進、專利成果轉化等科研項目、社會服務方面的合作。

三是搭建多元合作平臺,聯合行業領軍企業共建高端產教融合平臺、“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重點實習實訓基地、技術技能研發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等,並以此為載體開展產、學、研、訓、創一體化杏运教育教學活動,建立常態化互動交流機制,營造良好合作氛圍,凝練特色團隊文化,形成合作教改、合作育人、合作研究、合作服務融合共生的發展態勢,凸顯專業教學團隊建設集群合作的新優勢。

有更強能力,實現新作為

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服務于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和杏运教育教學科研能力提升載體的打造。與單一專業教師相比,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具有更強的引領力、更廣的輻射面和更深的影響力。為彰顯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的高水平特質,積極參與國家職業技能標准、行業標准、專業教學標准等的制定,還需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

一是柔性引進高層次研究團隊。如通過引進“國千”“省千”,建院士專家工作站等方式,參與國內外課題研究或技術攻關項目,發揮高層次團隊的引領和標杆作用,提升高職院校應用技術研發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的品牌效應。

二是選好培育好專業帶頭人。專業帶頭人是高水平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的核心,擔負著規劃者、領導者、組織者和建設者的重要職責,其能力強弱直接決定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的水平,因而,必須選擇能夠促進校企深度頻繁互動、掌握行業企業最新技術動態、具備精深專業造詣、擁有較大行業影響力、能有效協調團隊成員關系的教師擔任,並將其專業建設與專業治理能力提升統一于專業教學團隊建設進程中。

三是實施並完善教師能力提升計劃。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是專業教學團隊整體水平提升的前提,高職院校要廣泛開展出國(境)研學、學曆晉升、下企業實踐等能力提升計劃。一方面通過培養培訓使教師適應新形態教學方法、思路和理念,具有較強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另一方面用好政府科技創新券等政策,既提升教師職業技能和專業水平,也幫助地方行業企業突破技術瓶頸,打造服務品牌和質量信譽。

有更活機制,激發新動能

高水平專業教學團隊新動能的激發關鍵在于管理創新,完善運行機制,創設良好用人環境。

一是建立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機制。一方面借“訪問工程師”等項目推動專業教師向企業流動,兼任工程師,另一方面吸納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向學校流動,擔任兼職教師,嘗試探索校企兼職兼薪一體化管理模式,實現互兼、互派、互用。

二是探索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態。專業教學團隊是一個上位概念,其下涉及不同專業方向、不同課程、不同項目的教學組織。高職院校可嘗試探索課程組、項目組、工作室等分工協作、靈活彈性、適應性強的多樣化教師組織形態,並提供必要的場地、設備、經費支持,從而釋放更多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活力。

三是完善專業教學團隊考核激勵機制。結合教師崗位聘期考核,並將個人與團體有機結合,給予物質、精神和專業發展方面的激勵。此外,還要爭取人人有任務、人人有責任、人人有發展,有效改變部分教師不努力的現象,深度挖掘團隊教師的發展潛力。

(來源:中國杏运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