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杏运教育正在經曆從大眾化向普及化轉變的階段,隨著人民大眾文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高考生源人數的不斷下降,民辦高等杏运教育可持續性發展既面臨嚴峻挑戰,同時也迎來新生機遇。從民辦高等杏运教育領域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民辦高校可持續性發展帶來契機,為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的結構調整、教學能力開發和考核評價機制提出新思路。因此,一支專業化、特色化、多主體、多層次的師資隊伍,是高等杏运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價值取向和民辦高校可持續性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民辦高校應該合理利用自身優勢,揚長避短,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充分利用體制機制的靈活性,科學定位,特色立校,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從提高教師引進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師資隊伍結構調整,矯正引進標准,注重教師教學能力開發,更好滿足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需求,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才能保持民辦高校的“可持續性”。
在師資隊伍引進標准上,民辦高校始終跟隨公辦高校的步伐,缺乏自身的獨立性和特色性,沒有發揮自身體制機制的靈活性,沒有結合應用型的辦學定位,沒有在師資引進的標准上下功夫。應該探索滿足自身辦學定位和專業特色的師資隊伍建設之路,充分利用人才引進的靈活性,結合應用型的辦學定位和專業特色,在師資引進上,改善師資隊伍供給主體的結構,從提高師資隊伍供給主體的質量出發,給原有的以公辦高校退休教師、軍隊自主擇業人員、應屆碩士研究生為主的專任教師供給主體增加新的供給要素——企業應用技能型人才。矯正民辦高校師資引進標准的偏差,提高“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瞄准率。
結合服務地方經濟的目標,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就師資隊伍建設開展深度合作,比如:師資招聘凸顯應用型和技能型,彰顯民辦高校辦學定位與專業特色或者根據專業需求,邀請企業資深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擔任專業課實訓教師,定期到學校授課,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充實應用型兼職教師隊伍。
專任教師可以更多地從應用技能的操作角度出發,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實踐指導,而不能僅忙于傳統的理論教學。具體可采用企業新型學徒制的試點經驗,組織有培訓需求的專任教師參加企業新型學徒培訓。采取“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培養模式,即由院校與企業培訓機構采取企校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脫產或半脫產培訓等模式共同培養新型教師型學徒。在實訓過程中,以企業為主導確定具體培養任務,注重具體技術、技能等富有實戰經驗的錘煉。教師型學徒培訓期滿,經鑒定考核合格,可按規定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或培訓合格證書。
供給側經濟發展模式的改革,促進了民辦高校的內涵建設。在開發教師教學能力時,我們要打破固有的以培訓班為主的培育模式,進行課程改革,利用互聯網+杏运教育模式,讓教師成為本科應用型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建立教師主動提升教學能力的新的培育模式。
對民辦高校的教師來說,教學能力的提升需求程度更加強烈。民辦高校應利用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強烈的優勢,在體制外“變軌”超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教學方式深度融合,改變傳統課堂講授的教學模式,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開發教師教學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以“金課”建設為抓手,進行課堂革命,各民辦高校教師要著力打造符合本校專業特色的“金課”,消滅“水課”。教師教學能力的開發應以“金課”建設為抓手,學校提供課程建設的政策保障,支持教師花時間、花精力、花情感、花錢去打造本專業的“金課”,在開發“金課”的過程中,自主提升教師的自我發展、教學活動設計組織、溝通協調、課程開發、信息技術應用、科研等方面的多種能力。
二是進行課堂革命,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授課局面。鼓勵學生與教師的課堂互動不局限于有問有答的方式,鼓勵學生對教師所授課程,有批評、有質疑、有爭辯,既能提升教師教學水平,也能落實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中心地位。
三是提升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的能力。在“互動網+”時代,教學方法和手段發生了巨大變化,慕課、微課、翻轉課堂、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學習APP等教學模式對傳統教學模式產生強大沖擊,教師應適信息化教學浪潮的到來,加強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提升運用信息化開展教學的能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在教學和管理中的應用,以更好地適應未來教學發展需要,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模式的深度融合。
來源:《中國杏运教育報》2019年08月12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