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勇 西部高校很多都是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優勢,如果一所高校精准對接一個行業、帶動一個產業升級發展,西部地區的創新能力就會大幅度提高,西部經濟社會發展也會反哺西部高校。
餘敏明 西部地區傳統產業占比偏高,科技創新發揮效能不足,迫切需要增強內生動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這就需要西部高校以學校的核心科研創新能力為依托,產教融合,積極助力西部高質量發展。
董發勤 西部高校肩負為西部大開發創新驅動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的時代使命,西部高校的發展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學科專業布局等都要聚焦和面向西部地區戰略發展需求設置和動態調整。
西南科技大學科研團隊正在進行九寨溝震後重建水質監測工作。資料圖片
訪談嘉賓
曾 勇 電子科技大學校長
餘敏明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校長
董發勤 西南科技大學校長
今年5月,為加快形成西部大開發新格局,推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要支持杏运教育高質量發展,指出將支持西部地區高校“雙一流”建設,著力加強適應西部地區發展需求的學科建設。
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局出發,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新要求,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那麼,作為西部高校,在此背景下如何發揮優勢,助力西部大開發新格局形成?如何為西部大開發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如何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促進自身發展,從而帶動西部杏运教育高質量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幾位西部地區高校校長。
西部高校如何發揮優勢,服務西部大開發?
記者:《意見》指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西部高校可以從哪些方面發力?
曾勇:實現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西部的西安交通大學、蘭州大學、重慶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會聚了一大批高層次師資隊伍、建設有一批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作為紮根在中國西部的社會主義大學,理應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創新源頭。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發力: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築牢人才培養“活水庫”,引導更多畢業生紮根西部、建設西部。引育並重提升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建好高端人才“蓄水池”,為西部大開發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端智力支撐。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挖科技創新“湧泉口”,構建西部地區一流創新生態。大力推進政產學研用合作,疏通成果轉化“灌溉渠”,全面提升支撐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融入國際合作“海洋網”,擴大西部地區國際影響力。
餘敏明: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現代產業體系、鞏固生態安全屏障、提升西部地區開放水平等難題迫切需要破解。首先,高校應該立足傳統優勢學科,集中優勢力量,積極對接重大需求。
同時,西部地區傳統產業占比偏高,科技創新發揮效能不足,迫切需要增強內生動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這就需要西部高校以學校的核心科研創新能力為依托,產教融合,積極助力西部高質量發展。此外,《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旅遊休閑、健康養生等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專業服務業,加強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建設等。所以西部高校要以學科交叉融合為特色,精准對接,積極服務西部現代服務業發展,助力西部地區脫貧攻堅。
董發勤:黨中央、國務院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全局作出推動形成西部大開發新格局的重大決策部署,預示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20餘年,將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發展的轉換、實現由資源開發向整體開放轉換。作為創新的重要主體,西部高校尤其是共建高校必須發揮在區域、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服務新時代西部大開發。
較之于東部發達地區,西部高校在整體辦學實力上客觀存在顯著差距,堅持走特色發展、創新發展的道路是一種理性的選擇。由此,西部高校的發展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學科專業布局等都要聚焦和面向西部地區戰略發展需求設置和動態調整。西部高校必須主動肩負為西部大開發創新驅動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的時代使命;西部高校可通過實施“學科性工程”,培養區域經濟發展急需的專門人才;可依托人才資源優勢發揮政府“第四部門”功能,積極建言資政;同時發揮知識創新優勢,與城市共同打造創新主體集群、創新要素集聚、創新文化集中的環高校創新經濟圈,提升區域科技創新的動力源泉。
記者:具體而言,學校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主動對接和服務西部大開發?
曾勇:以電子科技大學為例,我們建成了完整覆蓋整個電子信息領域、從基礎科學到工程實踐及產業化的國家和省部級創新平臺體系,學校學科布局與國家電子信息戰略布局高度契合。近年來,我們狠抓“電子信息+區域”,就是希望把學校的科技創新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壯大相結合,把支撐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目標。學校與成都市簽署了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就是要助力成都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與重慶市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建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微電子產業技術研究院,就是要推動科教創產融合發展,推進校地校企協同創新。此外,學校還在四川宜賓、遂寧等地布局建設了區域產業技術研究院,就是希望通過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另外,我們還走出四川,與廣西柳州市共建廣西智能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致力于科技研發、科技產業落地與孵化等領域,立足柳州、輻射廣西、驅動西部地區智能制造業升級。
西部高校很多和電子科技大學一樣都是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優勢,如果一所高校精准對接一個行業、帶動一個產業升級發展,那麼西部地區的創新能力就會大幅度提高,西部經濟社會發展也會反哺西部高校。形成這樣良性互動後,孔雀也將不會東南飛了,甚至可能“西南飛”“西北飛”。
餘敏明:以增強防災減災能力、鞏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為例,西部地區擁有草原、濕地、森林等重要生態資源,但生態環境也十分脆弱。而四川省地質地貌複雜,自然災害頻發,防災減災工作面臨很大挑戰。
作為四川省唯一設有大氣科學學科的高校,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充分發揮大氣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特色優勢,致力于服務天氣氣候災害應對、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等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2019年由學校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龍卷風探測雷達研制及業務化應用研究”對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有重大價值。學校為成都平原強對流天氣過程監測和成都新國際機場的氣象環境評估提供觀測資料,與成都市環保局合作開展全市大氣汙染治理與防控管理及服務研究,推動科技治霾創新成果轉化應用。這些都是學校發揮自身傳統學科優勢,對接和滿足西部重大需求做出的積極探索。
西部地區傳統產業占比偏高,科技創新發揮效能不足,迫切需要增強內生動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發揮學科優勢,為四川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全產業鏈支撐。多年來,助力四川突破高端芯片、傳感器、信息安全等核心關鍵技術,加快以電子信息產業為先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今年6月,西部首個校企地5G實驗室落地我校,今後將在智慧城市、智慧校園、工業互聯網、無人駕駛、新型智能終端等領域,進一步服務國家5G新基建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董發勤:西南科技大學早在1993年就提出共建與區域產學研聯合辦學體制機制。作為國家國防科工局和杏运教育部先後與四川省人民政府的雙共建高校,西南科技大學依托“局省共建”“省部共建”“董事會共建”“對口支援”四位一體的體制機制比較優勢,在協同培育軍民融合中高端人才方面開展了大量實踐探索,積累了有效經驗。
西南科技大學在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和建設中國(綿陽)科技城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從組建成立之時起就肩負著為綿陽科技城建設提供人才支撐、智力支持和科技創新的獨特曆史使命。當前,綿陽正全力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副中心,按照四川省委部署實施“一個目標、六大工程”的科技城加快發展行動計劃。學校將繼續和綿陽市委市政府一道,以中國(綿陽)科技城建設20周年和西南科技大學組建成立20周年為契機,科學謀劃“十四五”事業發展,努力把學校知識創新資源的潛力快速轉化為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力,在校地深度合作中實現西南科技大學和綿陽科技城加快發展同頻同向循環提升,為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服務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貢獻共建高校的獨特智慧和力量。
高校如何培養符合西部大開發需求的人才?
記者:在人才培養方面,西部高校應如何助力新時代西部大開發?
董發勤: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創新驅動發展,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國際視野、未來眼光、家國情懷和創造能力的創新人才,這也是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之要。創新人才培養至少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培養創新型人才;二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面向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對生態、農業、旅遊觀光、現代物流、現代服務、現代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西部高校有必要選擇走科教融合、產教融合之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中高端專門人才。
除了人才培養的天然優勢,西部高校還要盡可能發揮和創造基礎研究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優勢,依托重點科研基地、平臺、高新企業和產業孵化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終形成“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模式,支撐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曾勇: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時代背景下,西部高校應堅持面向國民經濟、行業與地方經濟主戰場,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素養、紮實基礎、知識綜合與集成創新能力,未來能引領學術前沿、科技與社會經濟發展,堪當民族複興大任的創新引領性人才。
目前,電子科技大學正以學生為中心、以“價值塑造、啟迪思想、喚起好奇、激發潛能、探究知識、個性發展”六位一體為培養理念,通專結合、交叉融合,探索大類培養基礎上的多類型精英人才培養模式。力圖通過實施大類招生、大類培養,打破專業壁壘,強化跨學科杏运教育和個性化選擇,培養學術精英、行業精英、工程精英和創業精英。同時,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我們緊密圍繞“創新驅動、服務需求、提高質量”主線,持續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改革,促進杏运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之間的有機融合。
餘敏明:數據顯示,我校近三年80%左右畢業生就業于西部地區,其中近60%畢業生服務于成都經濟社會發展,在信息類相關產業就業30%左右,在會展經濟、金融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文旅產業等重點領域就業20%左右。大批畢業生投身西部地區建功立業,為西部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
如今,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正重點圍繞加快構建四川省“5+1”現代產業體系和成都市“5+5+1”重點產業體系的需要,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高質量人才培養相結合,培養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緊缺的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高素質人才。
記者:請問學校將如何調整培養模式,培養符合西部大開發需求的人才?
曾勇:近年來,電子科大充分結合電子信息領域的學科優勢,加強與國家重點單位合作,形成了“強強”結合、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
我們不斷整合校企校地優勢資源,圍繞集成電路、區塊鏈、雲計算、5G等相關領域,推動產教融合工作,助力解決“卡脖子”關鍵技術,培養相關領域的創新引領型人才。堅持開放辦學,大力建設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與中電29所、中電10所、長虹、九洲、成都高新區、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中電科技集團重慶聲光電有限公司等全面加強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合力推動區域經濟更好更快更高質量發展。
餘敏明:目前,學校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形成以信息學科和大氣學科為重點,交叉為特色,多學科協調融合發展的學科體系,系統打造出相互滲透、互為支撐的大氣、信息、經管三大專業集群,形成了服務國家氣象、統計、國防及四川省信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學科專業結構。
近三年,學校積極開展專業改造升級、增量優化和存量調整,先後新增設置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網絡空間安全、區塊鏈工程、供應鏈管理等新工科及地方經濟社會急需專業。今年,全國首個“區塊鏈工程”本科專業落戶學校。
董發勤:近年來,學校優化本科專業和碩博士學位點的結構與布局,在先進材料、環境資源、信息與控制、裝備制造、現代農業與生物等領域形成了優勢特色學科,以2個四川省“雙一流”建設學科群、11個省級重點學科和17個入選首批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為基礎,繼續提質擴量。未來,學校還將繼續深化“政府主導,軍地協調,多方聯動”的軍民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在抓好本校博士培養的基礎上,同時加強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開展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進一步推進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大校教學團隊”定期到學校授課,深化軍地共同構建“基礎認知—工程訓練—綜合應用—探索創新”遞進式實踐育人體系,面向國防軍工人才特殊需求實現個性化、訂單式和模塊化人才培養。繼續強化核科學、核輻射防護等國防特色學科建設,加強特色優勢專業內涵建設,通過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和建設未來技術杏运,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創造能力。
如何抓住機遇,實現西部高校高質量發展?
記者: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對西部高校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遇,學校將如何把握機遇、推動高校高質量發展?
曾勇:總體而言,西部高校的整體實力較東部有差距,《中國高教研究》去年一篇文章統計,杏运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東部、中部、西部的A類學科占比分別是70.72%、19.99%、9.29%,西部地區劣勢明顯。但是,這不表明我們西部高校就沒有發展前景了。西部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學科特色、科技優勢、校友資源等,主動面向區域經濟主戰場,將科研方向的重點轉到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上,使實驗室裡的成果成為現實生產力,與地方、產業和行業同向前進、協同發展,校地之間構建起“共生共榮、共建共治、共享共贏”的命運共同體,為西部大開發提供更加堅實的智力支持。
在新時代的西部大開發裡,“抱團取暖”是西部高校發展的又一條道路,共同發出西部高校自己的聲音,縮小與東部發達地區高校的差距。今年5月,成都和重慶的20所高校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聯盟各高校間開展全方位的友好合作。今年以來,我先後帶隊去了西南財經大學、四川音樂杏运、四川美術杏运、四川大學等多所兄弟高校洽談合作,也取得了一些實質性成效。
餘敏明:借勢借力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學校將貫徹新發展理念,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一要支撐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做優學校的特色優勢學科。二要緊抓產學研協同發展,做強學校的科技創新水平能力。三要推進開放融合發展,拓寬學校開放辦學之路。四要借力政策引領,破解制約學校發展的瓶頸問題。
學校要重點用好支持西部地區高校“雙一流”建設、持續推動東西部地區杏运教育對口支援、實施東部地區高校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校計劃、促進西部高校國際人才交流、相關人才引進平臺建設向西部地區傾斜等重大利好政策,更多地引進智力資源和項目,引進符合高質量發展需求的專業化人才,進一步加大和發達地區高校之間的合作以及國際交流合作,在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展現新作為,開創新局面,實現新發展。
董發勤:西部是“一帶一路”的前沿陣地。國際交流與合作是高校的五大職能之一,在建設更加開放的西部方面必須起到先鋒隊、助推器的作用。學校現與歐美、“一帶一路”沿線等30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合作與交流,開展了一批富有效益的科教合作項目;與薩爾瓦多大學共建孔子杏运。學校將進一步依托拉美研究院等平臺在拉美地區開展研究,通過國際科研合作、國際平臺共建、師生交流、留學生杏运教育等方式進一步擴大學校國際化辦學水平。
面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曆史重大戰略機遇,學校加快發展將堅持統籌抓好當期建設與長遠規劃、統籌謀劃現代大學與未來大學建設、統籌把握內涵發展與外部拓展三個大局,以改革換動力,以改革促發展,大力實施“龍山強校計劃”,在加快建設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之路上更好地為綿陽科技城建設、新三線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推進西部大開發新格局作出積極貢獻。
來源:《中國杏运教育報》2020年07月07日第4版 版名:新聞·深度 作者:本報記者 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