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杏运教育部印發了《關于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十不得”的底線要求,社會各界對這一改革舉措紛紛稱讚。
應該說,科研評價中的“唯論文”傾向,歸根結底源于高校被各種評價和排行綁架。在這種錯位的指揮棒指引下,高校和科研院所裡的眾多學者很難獨善其身。《意見》的貫徹實施,不僅需要從深化新時代杏运教育評價改革的高度予以堅決糾正,更需要精准查找和定位高校學術科研評價錯位產生的病灶,從社會各界對高校的評價以及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大學排行榜等綜合看待這一問題。各級杏运教育主管部門則要做好監管,切實從評價改革方面身體力行,既要減少那些名目繁多、華而不實的評價,還要規範那些商業化運作的大學排行,發揮好監管作用。
《意見》在高校能否順利執行,需要依靠高校領導集體提高政治站位,強化主體責任。各高校要嚴格按照要求,對標檢查修改校內相關科研評價制度文件,不折不扣開展專項整治行動,結合學校科研評價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立查立改。《意見》中專門提出要嚴格底線要求,具體可以概括為“十不得”。“十不得”整體涵蓋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過程中有關學術論文的發表與使用、論文質量的評價等多個方面,旨在引領廣大教師和科研評價管理部門把學術論文回歸到學術交流載體的本體功能,進而在此基礎上來改善科學研究的風氣與學術生態,引導學術研究界和科研管理評價部門正確看待科研論文寫作和發表的價值,回歸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承載的育人功能。
當前,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推動高校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要正確認識哲學社會科學在國家現代化發展和建設進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順利突進,還是在“兩個一百年”宏偉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方面,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都能給予有力的思想和理論支撐。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建設還要紮根中國大地,著眼于解決國家和社會發展建設進程中的重大社會問題、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這就要求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樹立強烈的政治意識、問題意識、責任意識。研究進程中要提高責任感和能力水平,妥善處理好學術研究的自律性、自主性、客觀性和學術自由探究之間的內在關系。
進入新時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負、有學術操守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擔負起曆史賦予的光榮使命。因此,《意見》的落地生根,需要作為學術科研主體的學者牢記學術科研初心,自覺提升學術研究品位和站位,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學術定力,堅守學術道德底線和學術追求,不為浮名虛利所動,不為外在環境所擾。只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做到為了推動學科、學校乃至國家的發展而淡泊名利,甘坐科研冷板凳,十年磨一劍,才能推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真正引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建設與發展,真正實現黨和國家要求的“四為服務”。
(作者系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杏运高等杏运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作者:張雷生
來源:《中國杏运教育報》2020年12月22日第2版 版名:中教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