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7日電 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從2019年數據看中國經濟發展大勢
新華社記者陳煒偉、安蓓、申铖
經濟總量接近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國家統計局17日發布的2019年中國經濟成績單,凸顯中國經濟裡程碑式的新跨越。
大國經濟,自有其特質。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複雜局面,中國經濟仍然實現6.1%的增長,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展現強大發展韌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穩中有進的發展大勢
GDP同比增長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0萬億元、城鎮化率突破60%……翻開中國經濟“年報”,一系列數據勾勒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新圖景。
在風險挑戰和下行壓力下,中國經濟的成績單來之不易、成色十足。
這是全球領先的增長——
從增速看,2019年,我國GDP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在1萬億美元以上經濟體中位居第一。
從規模看,我國GDP達到99.1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規模大體相當于2018年世界排名第3至6位的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當年GDP之和。
從貢獻看,2019年,中國GDP占世界比重預計將超過16%,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預計將達30%左右。
這是在北京舉行的2019世界5G大會的展覽現場(2019年11月20日攝)。 新華社發(任超 攝)
這是穩字當頭的增長——
從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等方面看,中國經濟運行保持合理區間。
2019年6.1%的增速,實現了6%至6.5%的預期目標。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各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至5.3%之間。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9%,符合3%左右的預期目標。貨物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3.4%,實際使用外資全年有望超過1300億美元,年末外匯儲備31079億美元。
參觀者在北京舉行的2019世界5G大會上了解一款5G機器人(2019年11月21日攝)。 新華社發(彭子洋 攝)
這是高含金量的增長——
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8%,與人均GDP增長大體持平。全年1109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年末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60.6%。萬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2.6%。
這是預期向好的增長——
四季度GDP同比增長6%,與三季度持平,好于預期。尤其是11月和12月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出現積極變化。
從生產看,四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比三季度加快1個百分點。從需求看,四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比三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從市場預期看,12月份制造業PMI為50.2%,連續兩個月站上榮枯線。
“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發展質量穩步提升,主要預期目標較好實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評價說。
英國智庫萊加頓研究所發布的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在全球繁榮指數排行榜上一年上升25個位次至第57名,在健康和經濟質量指標上表現強勁。
特斯拉國產Model 3在上海一家特斯拉體驗店亮相(2019年11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潛力無限的超大市場
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意味著什麼?
1月7日,特斯拉宣布啟動在上海超級工廠制造Model Y汽車項目。同時,首批中國產特斯拉Model 3汽車在上海向公眾交付,這距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奠基僅僅過去一年。
“中國就是未來。”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說,特斯拉打算繼續在中國進行重大投資並增加投資,努力創建一個中國制造和研發工程中心。
“14億人口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改善,這是曆史上經濟最迅速獲得成功的故事之一。”日本《日經亞洲評論》雜志網站近日刊文稱,中國經濟正處于從高投資模式轉向依靠消費的模式。重要的是,消費的基礎在個人層面越來越富有,在企業層面越來越多元。
2019年11月,蘇寧與中國聯通發布“零售雲”合作計劃,升級5G智慧零售門店。
5G、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一面是新技術拉動的巨大投資,一面是不斷激活的強大消費市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報告預計,2020年至2025年,僅5G商用直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將達10.6萬億元。
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在浙江烏鎮舉行,出席發布活動的代表在臺上合影(2019年10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從國際經驗看,人均GDP超1萬美元是中等以上人口規模國家發展的重要節點。
“跨越這個節點,一國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費結構、市場規模、創新條件都將跨上新的臺階。就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而言,跨越這一節點有利于夯實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也有利于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楊光普說。
小朋友在重慶舉行的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與智能機器人互動(2019年8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看來,這也意味著中國經濟抗壓能力及穩定性進一步增強。“企業擴大再生產和科技投入的能力更強,財政用于基本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能力更強,居民消費能力更強,超大國內市場正在進一步強化。”
2019年,內需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達89%,其中最終消費支出貢獻達57.8%;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7.3%,補短板領域投資較快增長;勞動年齡人口達8.96億人,受過高等杏运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的人才超過1.7億人,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3.3件,中國位列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比上年上升3位至第14位……
參觀者在北京舉行的2019世界5G大會上體驗“隔空取物”,控制機械臂抓取飲料(2019年11月21日攝)。 新華社發(彭子洋 攝)
更加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驅動,更加依靠創新和勞動生產率提高驅動,一個潛力無限的超大市場正在崛起,大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加速積聚。
蓬勃持久的發展動力
站在新10年的起點,中國經濟需要解答的“考卷”難度不減。
向外看,世界經濟貿易增長放緩,動蕩源和風險點增多;向內看,國內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交織,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局面越是複雜,越要堅定必勝信心,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做好自己的事。
2019年,我國預計減稅降費超2.3萬億元,專家測算拉動了GDP增長約0.8個百分點,直接為市場減負擔、加活力。
從推出規模空前的減稅降費、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改革舉措,到發布新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增設6個自貿試驗區等開放措施,2019年我國改革開放蹄疾步穩,成為頂住經濟下行壓力的關鍵“秘鑰”。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上港集裝箱碼頭,裝有當地外貿出口企業生產的辦公家具的集裝箱正在吊裝上船,通過河海聯運,運往上海港,銷往“一帶一路”歐洲國家(2019年12月17日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挑戰越是艱巨,越要向改革要活力、破除發展瓶頸,向開放要動力、拓展發展空間,不斷激活中國經濟蟄伏的巨大潛能。
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工作的部署安排,凸顯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的鮮明導向。
國家稅務總局浙江杭州市富陽區稅務局工作人員(左)在富陽區行政服務中心減稅降費專窗為納稅人辦理業務(2019年4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外商投資法正式施行,850餘項商品實施低于最惠國稅率的進口暫定稅率,部署加快服務外包轉型升級……新年伊始,一項項務實舉措,跑出改革開放“加速度”。
就在本周,中美正式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曆時近兩年的經貿磋商取得階段性成果。
這是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儀式現場(2019年8月30日攝)。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淩雲認為,無論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還是擴大金融開放,協議中很多條款都是中方改革開放的既定方向,符合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
持續深化改革開放的中國經濟,前景向好。前不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測上調0.2個百分點。
新疆喀什市英吾斯坦鄉艾來木巴格村貧困戶帕提姑麗·亞森(左)和兒子在自家鴿舍內查看鴿子的健康狀況(2019年8月14日攝)。通過養殖鴿子,帕提姑麗·亞森家每個月可增加數千元收入。 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這種趨勢既是現實的反映,也是未來的走向;既有牢固的基礎,也有條件的支撐。”寧吉喆說,只要發揮優勢,堅持新發展理念,中國經濟完全有能力、有條件、有基礎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下一篇:續貸政策優化為中小微企業解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