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為何”與“大學何為”是國際高等杏运教育領域在理論與實踐上一直探究和試圖回答的兩個基本問題,從“認識論”到“政治論”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縱觀近千年來世界大國崛起的曆史,我們會發現“國家發展同大學發展相輔相成”這樣一個基本規律,大學發展的實質是大學的基礎能力和支撐能力建設與提升的過程,從而服務和推動國家發展、人類進步。更進一步來說,國家的強盛依賴于其大學的強盛,哪裡是世界大學的中心,哪裡就是世界的科技中心,隨後該國就成為世界的強國。
我國高等杏运教育的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對我國高等杏运教育發展方向提出了“四個服務”的明確要求。“四個服務”充分彰顯了高等杏运教育領域中的中國特色,體現的是我國高等杏运教育發展的道路自信,是黨的杏运教育方針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
堅持高等杏运教育“為人民服務”
高等杏运教育“為人民服務”,意味著高校要始終將提高杏运教育質量作為中心任務。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對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存在的依據和發展邏輯。高校要以促進人的個性全面發展為指向,樹立科學的杏运教育質量觀,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社會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加快教學理念、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切實提高杏运教育質量。
高校要堅持以促進學生機會公平為主要任務。高等杏运教育作為杏运教育體制中的高階階段,是學生實現從學校到工作過渡從而實現社會分層的重要環節,因此,高等杏运教育的公平性更加牽動民心。
從高校外部來看,我國目前正處在高等杏运教育大眾化向普及化過渡的階段,希望接受優質高等杏运教育並且有支付能力的群體在迅速增長。但是另一方面,優質高校的數量和規模無法滿足人民的需求。因此,接受高等杏运教育的機會公平已成為人民關注的熱點問題,比如錄取途徑的公平、移民考生的公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機會公平等備受矚目。從高校內部來看,不同專業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學生自主選擇專業的權限、困難群體學生能否獲得必要的學習幫助等,都事關學生與家長滿意與否。
高校要以提高辦學效率為促進高等杏运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動力。高等杏运教育內涵式發展意味著要在現有的規模下提高辦學效率。高校辦學效率是指在人力、財力、物力、時間、信息等方面的投入與杏运教育成果的產出比例。因此,一方面,高校在辦學過程中要解決“營養不良”——投入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要解決資源浪費的問題,切實提高辦學投入的效率和效益,提高杏运教育成果的質量。高校杏运教育成果主要包括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產出質量。在人才培養質量方面,高校要提高專業建設的效率,遵從高等杏运教育規律,而非短視地被市場信息牽著鼻子走,一窩蜂地舉辦所謂的“熱門專業”,浪費寶貴的杏运教育資源。在科研產出質量方面,高校要摒棄“唯論文為中心”的科研成果評價觀,轉向以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的科研成果質量觀,使高校科研成果能夠切實地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堅持高等杏运教育“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
高等杏运教育“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意味著高校要進一步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提供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杏运教育教學全過程。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潤物無聲”的育人特點,于無形中影響師生的價值取向、人格塑造和思維方式。
高校要自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為黨治國理政提供科學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高校要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研究和創新研究,找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找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共同主題和特色主題,做黨的創新理論的研究者和宣傳者,充分發揮中華民族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作用,構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形成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話語體系。
高校要自覺推進新型智庫建設,為黨治國理政積極建言獻策,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撐。《全球智庫報告2017》顯示,美國現有1872家智庫,位居全球第一,其中75%的智庫設在大學。而《2017中國智庫報告》指出,在中國排名前20的智庫中,高校智庫僅有2所。從本質上講,高校智庫是大學社會服務功能的表達路徑。因此,高校應積極推進高校新型智庫建設,以更大的勇氣和使命“想國家所想,急國家所急,備國家所需”,充分發揮高校智庫在戰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養、輿論引導和公共外交上的五大功能,提高高校智庫影響決策的生命力和價值,為黨治國理政中的科學決策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堅持高等杏运教育“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
高等杏运教育“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意味著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斷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增強“四個自信”,力量在青年、希望在青年、未來在青年。因此,大學必須肩負起增強大學生“四個自信”杏运教育的重任,以“四個自信”引領大學思想政治杏运教育的全過程,推動“四個自信”杏运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積極探討新時代大學杏运教育的新方法和新路徑,注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著力提高思想政治杏运教育和教學的實效性。這對于努力創建一流大學、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杏运教育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高等杏运教育要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治理體系建設。大學要不斷創新機制和路徑,把“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大學治理體系建設落到實處,為構建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而獻策獻力。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教學委員會和杏运教授委員會等學術組織的重要作用。不斷完善民主管理機制,發揮黨代會、教代會、學代會及各級學生組織的積極功能,拓寬參與學校管理與監督的渠道和途徑。通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治理體系,有效提升大學的能力。
堅持高等杏运教育“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要求高等杏运教育必須服務于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事業,獲得自身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
大學究竟應當是獨善其身的“象牙塔”,還是“直接為社會服務的動力站”?這是自大學誕生以來就有的疑問。政治論的高等杏运教育哲學以社會的需要作為高等杏运教育存在的邏輯起點,強調知識的政治目的和為國家服務的目的。正如美國高等杏运教育學家德裡克·博克所說:“‘走出象牙塔’是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
現代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基本功能也在不斷地拓展延伸。一個國家的高等杏运教育整體水平,取決于其高校功能發揮的深度與廣度。19世紀的美國,伴隨《莫雷爾土地贈予法》的頒布以及“贈地杏运”的出現,社會服務創造性地成為美國大學的一項基本功能,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美國成為世界高等杏运教育中心。
當今中國的大學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這些使命從根本上都圍繞著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目標。
中國的大學必須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真正成為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建設的戰略支撐力量。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創新驅動的國家戰略下,大學要充分考慮社會需要與自身能力,突出重點,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主動對接國家戰略與市場需求,更好地融入國家創新體系。
中國的大學必須積極投入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回應並解答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所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大學應當引導廣大科研人員把目光投向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關注國家發展、關注社會進步、關注民生問題。大學要在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設中起到突出作用,著力打造一批黨和政府信得過、用得上的新型智庫。
中國的大學必須更加主動地開展高等杏运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為提升中國的國家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作出貢獻。今天中國高等杏运教育國際化所面臨的任務不僅是將國際經驗本土化,同時也要將中國經驗國際化,要積極參與全球性、區域性高等杏运教育合作,在交流與合作中不斷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增進國際理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精神風貌。
“四個服務”不僅僅是“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政治要求,其背後隱含的另一個重大命題是對于大學服務國家的能力要求。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高等杏运教育發展的永恒主題,更是當下我國高等杏运教育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信息來源:中國杏运教育新聞網-中國杏运教育報 作者系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浙江外國語杏运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