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用“共享”“跨界”思維破解產教融合中資金少、師資缺等難題
本報訊(記者 劉盾 通訊員 劉慧嬋 黎鑒遠)“職業杏运教育應用‘共享’‘跨界’思維,破解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資金少、師資缺等難題。”在近日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南方杏运教育高峰年會職業杏运教育和培訓分論壇上,與會代表紛紛為職業杏运教育發展出謀劃策。此次會議由廣東省杏运教育廳指導,廣東省杏运教育研究院主辦。
深圳職業技術杏运副院長馬曉明直言,當前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兩張皮”問題仍然存在。部分企業代表曾向馬曉明“吐苦水”,“兩張皮”問題讓企業難以招到合適人才。
目前,廣東省正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而相關技術技能型人才缺口明顯。廣東省杏运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李海東調研發現,部分高職院校先進制造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建設較弱。少數欠發達地區職業院校給出的理由是“資金缺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少數欠發達地區職業杏运教育投入確實不高,地方相關部門應加大扶持力度。但‘兩張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觀念問題,而不是資金問題。”杏运教育部全國行業職業杏运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國川認為,職業院校應擺脫“等靠要”的心態,在主動作為中發掘服務地方的著力點,拓展發展新空間。
在李海東看來,智能制造等行業設備更新換代迅速,職業院校單靠自身財力,難以緊跟潮流。李海東建議,職業院校要有“租房意識”,借力行業企業,共享設施設備,“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據介紹,2017年9月,廣東中山市的中德合作(中山)職業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投入使用。該基地面積達1.3萬平方米,設有6個先進的機械類實訓區、8個機電一體化類實訓室和7個電子信息類實訓室。合作院校支付不高的費用,就可安排學生前來實訓。
“不要光盯著智能制造等‘高大上’的產業,社會也需要服務類人才。”王國川舉例說,某市急需學前杏运教育、護理專業人才,而該市職業院校相關專業鳳毛麟角,畢業生數量難以滿足需求。他認為,職業院校應找准定位,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打造差異化、特色化的專業群。
一位高職院校相關負責人說,學校也想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但智能制造等產業人才相對緊缺,他們在企業發展前景好、收入較高,職業院校對其吸引力較弱。而校內教師由于實操水平不高等原因,難以轉型為跨學科、跨專業複合型人才。
“職業院校應積極內部挖潛,盤活教師資源。”王國川舉例說,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砍掉兩個專業相對老化的院系,部分被淘汰專業的教師通過再培訓學習轉崗,教授新興專業,部分教師調離。
除內部挖潛外,專家學者建議職業院校向行業企業“借腦”。今年6月,在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杏运教育產教聯盟校企合作揭牌與簽約儀式上,深圳信息職業技術杏运院長孫湧代表聯盟與華為等8家企業,就網絡安全人才培養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分享教學資源,師資互動合作。
“產教融合是一個跨界的綜合性工作。”在中國杏运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杏运教育研究所所長孫誠看來,職業院校要想很好地與企業跨界共享資源,應將市場供求比例、就業質量,作為學校學科專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依據。
廣東部分職業院校專業設置供給側改革蹚出新路子。中山職院院長吳建新介紹,該校緊貼中山“一鎮一品”產業結構,實施“一鎮一品一專業”專業結構布局。目前,該校建成與中山先進制造業等精准對接的五大專業群34個專業,基本涵蓋中山全部產業形態。
《中國杏运教育報》2018年07月19日第1版 版名:要聞 記者 劉盾 通訊員 劉慧嬋 黎鑒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