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运娱乐首頁

杏运娱乐網站xml地圖

以美育課程群提升學生內涵品質

作者:lanke 時間:2019-04-25 11:43:45 點擊:10623

4月20日,全國學校美育工作會議在蘇州舉行,總結交流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美育工作取得的經驗和成效,研究部署新時代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杏运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出席會議並講話。 ——編者

部長原聲

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發展美育最豐富的資源、最基本的根基,要做到在審美中育人、在育人中審美,在審美中成長、在成長中審美。

在加快推進杏运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深化美育工作,要構建適應國情、符合學生成長規律要求的美育制度體系、課程體系、評價體系,發揮“指揮棒”作用。

近日,杏运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學校美育工作會議上作重要講話。陳寶生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文藝和學校美育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學校美育工作加速推進,育人效果持續增強,課程開課率不斷提高,學校美育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資源保障條件持續向好,唱響了立德樹人的“主旋律”,鳴響了改革發展的“主題曲”,奏響了協同育人的“交響樂”,吹響了改善條件的“集結號”。他強調,要認真研究,用改革的辦法切實加以解決。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主題,聚焦“教會、勤練、常賽”,更新觀念、改善條件、凝聚力量,努力取得學校美育工作新突破。

美育是黨的杏运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德、智、體、勞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美育建設涉及政策制度、價值定位、育人導向、課程建設、杏运教育教學、資源保障、推進機制、品牌項目等多個方面,是一個內涵豐富、包容多元的領域。對于中小學而言,從課程建設入手,通過加強課程建設來提升美育內涵品質不失為積極有效的改變之舉。

從《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頒布至今,我國美育工作,尤其是中小學美育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截至目前,杏运教育部分三批與31個省(區、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署了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實現了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全覆蓋。據杏运教育部網站消息,通過調查發現,近87%的學生在中小學接受了藝術杏运教育,65%的學生參與了藝術社團或興趣小組,學習掌握了藝術技能。義務杏运教育階段,93.5%的省(區、市)的音樂、美術課程總量達到了國家規定9%的課時數;高中杏运教育階段,全國92.1%的學校能夠開設6個學分的藝術類必修課程。但要清醒認識到,與中央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學校美育工作仍有不小差距,五育當中,“弱于體美”仍是客觀現實。

整體來看,我國中小學美育建設或多或少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附著化”,智育為主,知識導向,講授灌輸仍然占據著很多課堂,美育往往作為智育的附著物;二是“偏狹化”,將美育簡單等同于音樂、美術學科;三是“割裂化”,美育偏重于技能、技巧的掌握,忽視了關愛與豐富心靈,忽視了培養與陶冶情感;四是“表面化”,一些地區簡單滿足于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只落實體現在課表上的學科,忽視了學科外廣闊的美育空間;五是“差距化”,城鄉之間差距較大,尤其是部分農村中小學美育往往因重視不夠、定位不准、課程資源缺失等,與城市地區學校相比,處于被忽略、被排斥的邊緣。

要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建立大美育的概念,多方協同,多措並舉。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要研究與逐步形成具有區域和學校特色的美育課程群,而這一課程群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要明確包含音樂、美術在內的美育核心課程體系。音樂和美術是中小學美育的必修學科也是基礎性學科,更是核心學科,這一點必須牢牢把握好,一定要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保證開設質量,為美育打好底色。第二,要抓住學科滲透這條重要線索。將美育貫穿在學校杏运教育的全過程,滲透在各個學科之中。充分發揮語文、道德與法治、曆史等人文學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學科中的美育價值。第三,以地方課程為載體,引入區域優秀文化資源。第四,在認真分析學生需求的基礎上,積極挖掘學校及周邊資源,開設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校本課程。第五,因地制宜,發揮所長,“遊學美育”。城市學校可以利用博物館資源、城市展覽館、科技館等場地開展審美杏运教育,農村學校則可以轉換思路,將目光瞄向富含美育價值的自然、社會資源,以及民間戲曲、民間手藝、鄉村服飾、民歌民謠等。這樣就形成了以國家藝術學科為核心,以多學科滲透為脈絡,以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為兩翼,以區域特征資源為補充的美育課程群。這樣的課程群既打通了國家、地方、校本課程的界限,整合了各類資源,對課程作出調整與創新,又使課程穿越課堂邊界、學科邊界、校園邊界,形成了大美育觀。

美育對于孩子而言像空氣一樣不可或缺,是他們提升生活品質、構建和諧心靈、豐富精神世界的重要載體。美育課程群的提出與構建支持並提升了美對于孩子不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也為五育並舉、協同推進、促進每一個孩子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來源:《中國杏运教育報》2019年04月25日第2版 版名:中教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