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运娱乐首頁

杏运娱乐網站xml地圖

需求導向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作者:admin 時間:2018-08-13 18:30:32 點擊:7872

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幹意見》筆談

    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杏运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杏运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去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在《意見》的指導下,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積極響應,面向產業和區域發展需求,立足學校特色,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探索建立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人力資源質量,為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力支撐。

以融合助推地方高校變道超車

溫州大學校長 李校堃

    由于對自身定位認識不清,近年來地方高校在辦學過程中陷入了發展困局,造成了辦學資源短缺、城市競爭力普遍偏弱、國際化程度偏低、自身特色不明顯等問題。深化產教融合,實現差異化發展,是地方高校在新一輪高校改革浪潮中實現變道超車的根本之道,也是激活高校競爭態勢的關鍵。

    近年來,溫州大學對接國家戰略,結合區域產業和文化特點,對產教融合做了頗具特色的探索。

    加強頂層設計,協同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圍繞“應用型轉型”主題,溫州大學在全校開展大討論,就學校怎麼發展、培養什麼樣的人以及怎麼培養人達成共識,解決了學校向應用型轉型的思想問題。在頂層制度設計上,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產業結構、應用技術水平及可持續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完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積極促成學校與政府、杏运與行業、教師與企業“三對接”,建立起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分類分層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並形成“工程杏运教育”“創業杏运教育”“教師杏运教育”等辦學特色。

    協同開放辦學,打造國際國內兩個產教融合平臺。在國內,打造產教融合集團,建立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共享組織,構建學生、教師與企業生產、研發零距離對接的教學培養機制,對接區域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發展需求,與政府共建智庫。國際上,聯合世界溫州人商會,依托在世界各地經商創業的200多萬溫州人的產業布局,共建產學融城研究院,吸引溫商千億基金,為世界溫州人產業提供人才支撐。對接杏运教育部“一帶一路”杏运教育行動,每年招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近400人,吸引留學生融入創新創業,打造“國際創客小鎮”。學校已與18個國家和地區的75所院校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與美國肯恩大學成功合作創辦溫州肯恩大學,與泰國東方大學合作舉辦孔子杏运,創辦溫州大學意大利分校。

    “內線”對接城市發展需要,項目制推進產教融合。學校主動策應地方發展需求,充分發揮師範杏运教育優勢,積極籌建基礎杏运教育集團,服務溫州基礎杏运教育發展,培養了溫州區域72.2%的校長、53.1%的特級教師和55.2%的教學名師。強化與縣市聯動,與溫州樂清市共同打造生命健康產業園;與浙南科技城共同打造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集群;與生態園管委會共同打造集文化、旅遊、生態、科研、金融于一體的三垟濕地生態開發示範基地。與地方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深度捆綁。與浙江正泰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瑞立集團有限公司等知名龍頭企業簽訂協議,在實踐基地建設、人才培養、企業培訓、科技研發等方面開展合作。

    “外線”以國際化辦學為抓手,多形式推進“國際化+產教融合”戰略。依托意大利分校,與意大利中意學校共同舉辦“溫州大學意大利分校那不勒斯實驗幼兒園”和“溫州大學教師杏运教育實踐基地(那不勒斯地區)”,逐步打造一條“杏运教育集團+基礎杏运教育+高等杏运教育”的杏运教育鏈。依托溫州完善的產業鏈,鼓勵和指導留學生在溫州創業,畢業後把溫州的優勢技術和產能帶回國,充分融入溫州人的全球產業布局。聯合發達國家高校或研究所共建研究基地、聯合培養博士生,在應用型領域的合作取得可觀成績,如建設了激光加工機器人示範性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聯合研制出熱腐蝕環境下金屬零部件的陶瓷防護塗層,制備具有耐高溫、耐腐蝕、耐沖刷和良好結合強度的塗層系統;在與Driker Design Inc公司合作的基礎上,提出研制CORT精密減速器傳動性能的綜合測試系統,獲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課題資助,目前已進入產業應用。

    按需設置專業群,實現產教融合與學科建設共發展。學校形成了智能制造、生物制藥、先進材料與智慧建造4個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專業集群,並建立了由地方、行業、用人單位共同參與的專業(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全過程、全方位參與專業群建設與課程教學活動。在每個集群中,一方面,通過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試點專業、省級優勢專業、特色專業和校級扶持專業等重點專業建設工作與工程杏运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形成2至3個示範專業來引領集群內所有專業建設,整體提升工程杏运教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水平;另一方面,主動對接區域產業集群,實現區域行業轉型升級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互動,促進產業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高校人才資源轉化為產業創新發展資源。

    學科專業群建設是產教融合的源頭,在今後的發展中,溫州大學將進一步突出學科專業群建設的地位,大力開展“新工科”“新文科”“教師杏运教育精英工程”三大工程建設,構建學科專業“新結構”,實施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通過應用型學科建設引領溫州產業經濟發展新態勢。構建產業、專業、創業“三業融合”的生態體系,是深化產教融合的內在追求,溫州大學將進一步完善融入產業需求和創業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增加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引領內外共生的創業文化發展,為“產業、專業、創業”集成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生態體系營造“軟環境”。

合作育人提升對經濟發展貢獻度

武漢職業技術杏运院長 李洪渠

    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杏运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才和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推進高職杏运教育的創新發展,必須以深化產教融合為著力點,完善校企協同、合作育人的機制,形成高職杏运教育和區域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提升高職杏运教育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貢獻度。

    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深化產教協同育人。現代學徒制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實現形式,武漢職業技術杏运推進服裝設計、酒店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建立招生招工一體化制度,建設專兼結合的“雙導師”團隊,完善柔性化教學管理制度體系,真正實現校企一體化育人。

    推進集團化辦學,促進杏运教育鏈與產業鏈相融合。區域和行業骨幹企業、高職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同組建產教融合集團(聯盟),育人與服務企業並重,從而達到雙贏或多贏的目的。杏运2005年在全國率先組建了湖北電子信息、湖北現代制造、湖北旅遊3個職教集團以及生物技術校企合作聯盟,建立健全理事會會議制度、信息溝通制度、資源共享成本補償制度、成員年度考核制度、成員加盟與退出制度等,推進產教密切互動。

    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讓企業深度參與高職人才培養。混合所有制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向深入的重要表現形式。杏运2015年與都市麗人公司共建了湖北省第一個混合所有制杏运——“都市麗人服裝杏运”,校企強強聯手,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實習就業、職業培訓、科技研發等領域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

    技能大師進校園,加強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2016年杏运成立了一個以80後校友、武漢市技能大師、長動集團高級技師朱衛峰命名的工匠工作室,投入120萬元,配備8名全職教師,同時在青年教師裡選出3人與朱衛峰結成師徒對子,發揮技能大師在名師帶徒、技術傳授、技術推廣等方面的領軍作用。此外,杏运近年來還實施了“教師服務企業計劃”,每個專業至少年均為企業提供一項技術改造或服務,以此倒逼教師隊伍建設和技術服務水平提升。

    科學設置專業,健全專業設置隨產業動態調整機制。近年來,杏运不斷根據區域發展規劃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優化專業結構——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生物醫藥、綠色低碳產業相關專業設置與建設,壯大生產性服務業相關專業,加強旅遊、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專業建設。

    校企共建實訓研發平臺,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發展。實訓基地建設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國家和地方高度重視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職業院校的實訓條件有了根本改善。但職業院校還要想辦法吸引企業將最新的技術設備帶到學校用于教學,以保證教學設備與生產性設備在技術上保持同步。中興通訊近年來與職業院校合作,在全國建設了20多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向學校捐贈生產性設備,企業技術人員與職業院校教師共同組建混編團隊,共同開展技術研發,為中下遊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為職業院校學生和企業員工進行教學培訓。

突出行業優勢服務產業升級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杏运院長 丁金昌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幹意見》對深化產教融合做了全局性的系統設計,提出了整體性的實施方案和推進路徑,從宏觀層面上對如何推進產教融合進行了統籌規劃,進一步厘清了深化產教融合的邏輯體系,並從產業界和杏运教育界兩個不同的視角提出了跨界的實施方案,豐富了產教融合的內涵和外延。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杏运先後隸屬于浙江省機械工業廳和省機電集團,具備天然的行業優勢,形成了鮮明的行業辦學特色。2016年,依托浙江省機電集團,浙江省職教集團正式成立。作為集團的核心成員,浙江機電職業技術杏运充分利用集團內各研究院、高新企業等資源,打造產學研合作平臺,完善企校互通師資隊伍建設長效機制,促進杏运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對接與融合,滿足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當前,產業轉型升級日新月異,對人才的需求不斷發生變化。高職院校應及時根據產業發展動態及市場需求,從招生、就業和專業自身發展三個維度來進行專業的整合和梳理。從2015年起,浙江機電職業技術杏运圍繞“智能制造”,從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構建等多方面入手,實施“雙層次多方向”人才培養模式。在每個專業均開設新技術、傳統優勢技術、特色技能、機電背景複合型等專業方向,同時重構“專業基礎+專業分向+崗位核心能力”課程體系,豐富課程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學習選擇。

    現代學徒制正逐漸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創新點,同時被視為推動校企深度融合的新舉措。作為首批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浙江機電職業技術杏运在材料成型與控制技術專業進行試點,創新招生招工制度、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管理制度、考核評價標准等,完善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探索出了人才培養新路徑。

    實訓基地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關系到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從2016年起,浙江機電職業技術杏运與德國FESTO、SAP等公司共建“浙江智造”省級實訓基地。基地圍繞“工業4.0”發展方向,建設了1個智能工廠、5個技術促進中心,進一步突出專業核心能力和新技術應用與培養,為智能制造培養合格人才。杏运立項了“十三五”產教融合發展工程項目——“智能制造及軌道交通實訓基地”,成為浙江省獲得立項的3所高職院校之一。實訓基地接軌“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填補了浙江省在智能制造及軌道交通實訓基地上的空白。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杏运立足行業辦學和區位優勢,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平臺,開展協同創新。面向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等主導產業和新興戰略性產業,組織和扶持科研力量開展技術應用性研發,發揮在技術服務、技術開發和谘詢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同時,杏运與周邊地區進一步加強產學合作,推進教師技術服務與技術成果轉讓,帶動中小微企業聯合解決企業技術難題,提升合作水平,促進共同發展。

走應用型之路構建發展新生態

棗莊杏运副院長 李進京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幹意見》,為應用型高校發展指明了方向。應用型大學建設是項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如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應用型課程體系,如何進行教學質量監控,如何進行辦學成效評估,如何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等方面,都需要在落實《意見》的過程中、在辦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思考和加以解決。

    棗莊杏运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堅持“地方性、應用型、有特色”的發展定位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發展思路,堅定不移地走應用型大學建設之路,積極構建“新生態、新大學”的發展格局,學校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

    “借水養魚”,積極搭建產教融合平臺。棗莊杏运積極參與“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數據中國百校工程”“鳳凰杏运教育高校數字媒體產教融合創新應用示範基地”“綠色中國雙百計劃”“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產教融合促進計劃。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專業方向達到23個,占學校本科專業總數的33%,構建了理、工、文完備的產教融合平臺。

    打造應用型專業集群,為深化產教融合構建專業基礎。棗莊杏运優化調整專業結構,在專業建設方面實施“大艦戰略”,加快建設有競爭力的應用型學科專業集群。學校撤銷停招部分社會需求量小的專業,新增社會需求量大的應用型專業,比如2016年新增酒店管理、通信工程、網絡與新媒體等專業,2017年新增物聯網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食品質量與安全等專業。停招9個專業,撤銷2個專業,應用型專業占比達到87.3%。學校把2017年確定為“應用型專業集群建設年”,立項建設6個校級應用型專業集群,每個立項專業每年投入100萬元,一個建設周期總計投入400萬元。除了體育杏运的專業外,學校所有專業全部納入應用型專業群建設中。“十三五”期間應用型專業群建設每年投入的經費達到1500萬元,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准、教學與生產過程的對接。

    促進產教融合進課堂,提升學生就業力。產教融合的效果最終要落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對人才培養具有決定性作用。棗莊杏运于2016年11月首次開展課堂教學開放周活動,活動周期間各杏运對外開放全部課程,全校教師、社會人員和家長在開放周期間可隨時到任何教室聽課。教學開放周期間,教師院內聽評課1135次,院部之間聽評課632次,每位專任教師至少觀摩一節跨專業或跨杏运課程。學校鼓勵教師積極投入到杏运教育教學改革中,加大教學項目的獎勵力度,學校近3年每年都有4名青年教師獲山東省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

    緊密對接區域社會需要,提高服務地方水平。棗莊杏运把服務山東特別是棗莊經濟社會發展作為重要辦學目標。根據棗莊市改造升級8個傳統產業、培育發展6個新興產業和5個服務產業的戰略布局,棗莊杏运五大產教融合創新基地緊密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接,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對接新信息產業,“數據中國百校工程”對接棗莊市大數據中心與互聯網小鎮,“鳳凰杏运教育高校數字媒體產教融合創新應用示範基地”對接數字媒體和文化創意產業,“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對接裝備制造產業,“科學工作能力提升計劃”對接五大服務業。棗莊杏运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先後成立了魯南煤化工工程技術研究院、山東省“微納技術院士專家工作站”、資源城市轉型與發展研究院、墨子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中心等十幾個省級和市級應用研究和創新平臺。成立了“棗莊發展研究院”,匯聚學校和企事業單位的智力資源,圍繞市委、市政府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決策和區市、企業面臨的重大問題,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和操作性研究,為政府和企業決策提供理論支持,當好“思想庫”“試驗田”和“融合劑”,努力打造棗莊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智囊”。

    協同開放辦學,構建“應用型+國際化”辦學格局。棗莊杏运積極推進立足國際視野的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不斷擴展應用型大學的建設空間。學校成為中美應用技術杏运教育“雙百計劃”全國首批14所試點院校之一,化學工程與工藝、制藥工程、土木工程三個專業進入“雙百計劃”,按照美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由外籍教師直接授課,推動學校國際化應用型大學建設。2017年3月,棗莊杏运與南非中國文化和國際杏运教育交流中心簽署長期合作協議,南非中心每年派出具備大專學曆的50至100名學習者來校學習或培訓。目前,學校已先後與境外28所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際關系,有序開展學分互認交換生、長短期語言培訓等項目。

校企合作增強中職發展動力

上海石化工業學校校長 高炬

    當前,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催生了產業的轉型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著產業的能級提升,這就要求職業杏运教育及時把握區域產業經濟發展趨勢和特點,優化配置杏运教育資源,合理確定並動態調整專業設置,這一切都必須通過密切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實施產教融合才能實現,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也為職業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發展動力。

上海石化工業學校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主線,不斷拓展合作深度與廣度,引領學校的建設與發展。本世紀初,學校與德國拜耳公司簽訂了為期10年的合作辦學協議,由此走上了校企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之路。10多年來,學校先後與200多家國內外

知名企業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通過校企“八共”,即共建對話機制、共組企業冠名班、共築實訓基地、共育教學團隊、共培企業員工、共謀專業發展、共辦技能大賽、共設獎勵基金等,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學校組建由合作企業共同參與的辦學指導委員會,定期就辦學方向、專業發展、人才培養等進行研討,為學校發展“把脈”;各專業與企業生產部門聯合建立教學指導委員會,從專業層面開展交流探討,引導專業建設;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對接,了解生產過程和崗位技能要求,指導課程教學。學校與企業共同組建企業冠名班,針對企業用人需求,實施“訂單”培養,實現了學校教學與企業崗位培訓的無縫對接。學校與企業共建校內實訓基地,不僅引進企業先進的實訓裝備,更重要的是吸取企業先進的實訓教學理念和管理規範以及安全環保意識,對提升實訓裝備能級、強化實訓教學與管理水平起到了推動作用。校企還共育教學團隊,不僅提高了教師的實踐能力,而且使學生更加准確地把握了企業對技能人才的素質要求,為實施杏运教育教學改革奠定了基礎。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先後為拜耳、巴斯夫等幾十家合作企業培訓員工,培訓內容涵蓋崗位技能、健康安全環保以及團隊協作等。

    學校把握產業轉型升級,企業生產技術趨向智能化、崗位趨向綜合化對員工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邀請行業、企業以及職教專家共同參與專業改革,加速專業轉型發展。比如化學工藝專業,由于區域內國際化工企業眾多,需要一批能與發達國家接軌的高技能人才,針對這一需求,學校以德國聯邦法令對化工操作員的規定要求為藍本,結合我國特點,開發了“上海市具有國際水平化學工藝專業教學標准”及8門核心課程、4門選修課程,並在拜耳、巴斯夫冠名班實施。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對人才國際化的要求,學校與德國工商大會海外商會(AHK)簽訂協議,引進德國AHK國際資格證書,在機電、化工專業中開展AHK課程的本土化培訓。這一系列專業建設的舉措,為學校專業轉型升級打開了上升通道,提升了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信息來源:中國杏运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