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运娱乐首頁

杏运娱乐網站xml地圖

任占營:新時代高職院校強化內涵建設的關鍵問題探析

作者:admin 時間:2018-08-22 19:28:17 點擊:7735

微信圖片_20180817121256.jpg

伴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高職院校發展形勢也發生了根本改變,從關注規模擴張轉向強化內涵建設成為不可回避的時代命題。強化內涵建設是高職院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是提高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基本路徑,是新時代高等職業杏运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高職院校必須以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為發展主線,以提供公平有質量的職業杏运教育為核心目標,探索形成與政府、市場的新型關系,強化專業群建設的基礎性作用,創新教學科技服務質量建設範式,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與國際競爭力。

一、多主體的治理體系:探索政府、院校和市場新型關系

“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新時代高等職業杏运教育多主體治理體系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加速構建高等職業杏运教育多主體治理體系,必須強化政府統籌責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落實院校辦學自主權,理順和明確政府、院校、市場在高職杏运教育辦學活動中權責利,探索三方協同的新型關系。

 (一)明確並落實政府的推動作用

各級政府應切實履行“宏觀調控有度”職責,著眼發展戰略、規劃、政策、制度、標准的制訂與實施,做好保基本、促公平的分內事,著力為高等職業杏运教育提供基本制度和政策環境。如各級政府應繼續完善高職院校生均撥款制度並逐年提高實際撥款水平;完善地方財稅、土地、金融優惠、教職工編制核定、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兼職教師聘任等制度;制訂和執行專科高職院校、應用技術本科高校建設標准,高等職業杏运教育教師資格標准、專業教學標准和核心課程標准等;強化政府統籌和部門協調配合,注重發揮高等職業杏运教育在優化高等杏运教育結構中的重要作用,嚴格控制新建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包括在異地設立分校和院校升格),逐年壓縮本科高等院校舉辦專科層次高等職業杏运教育規模。

(二)推進並激活市場的引導作用

 職業杏运教育是與市場緊密關聯的杏运教育類型,市場要素與杏运教育要素的深度融合是實現職業杏运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先決條件。高職院校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以企業需求為指引提供技術服務,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持。職業杏运教育應引入市場機制,按經濟規律辦事,采取多種形式發展,健全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杏运教育的激勵政策,為社會資本進入職業杏运教育預留空間。鼓勵社會力量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或二級杏运;以市場為導向開展應用技術研究,拓展其發展空間;對于師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開發、產品設計、發明創造等成果,與企業合作轉化的,可按照法律規定在企業作價入股;鼓勵民間資本與公辦優質杏运教育資源嫁接合作等。

(三)鞏固並提升院校的主體作用

 高職院校要保持發展定力,堅定發展自信,履行內涵建設的主體責任,激發提升質量的內生動力。落實《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以章程建設為抓手,形成“黨委領導、校長負責、專家治學、民主管理、企業參與、社會監督”的高職院校治理結構,面向市場履行法人主體職責,依法治校,自主辦學,不斷提高理性選擇和決策能力,激發辦學活力。高職院校要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用好專業設置機制、人事管理、教師評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辦學自主權,設立由辦學相關方代表參加的理事會或董事會機構,發揮谘詢、協商、議事和監督作用;設立校級學術委員會,統籌行使學術事務的決策、審議、評定和谘詢等職權;設立校級專業建設委員會,指導和促進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發揮好教職工代表大會作用,完善體現高職院校辦學和管理特點的分配機制。

二、專業融合集群模式:主動適應需求變化

專業群建設是高等職業杏运教育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橋梁和紐帶,是主動適應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關鍵環節。隨著產業轉型升級進程加快,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求、高職院校辦學職能需求都發生了轉變,迫切需要高職院校探索生產、教學、研發一體化的內在邏輯和功能耦合,以專業群建設為突破點和著力點,抓好專業群建設。高職院校要從市場需求側和人才供給側入手,變革杏运教育資源組織方式,創新產學研協同模式,尊重辦學積澱、立足服務面向、對接產業結構,確定合理的專業群構建原則和方式,厘清群內專業間的關系,明確管理運行方式和評價機制。

(一)定位關系:明確專業群的構建邏輯

 明確專業群建構邏輯就是要確定組建哪些專業群,並理順群內專業結構關系。高職院校須重點考慮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和自身辦學特色的契合度,采用“一對一”“一對多”或是“多對一”的方式對接產業,確定專業群組建方向;高職院校既要充分考慮群內各專業的共同行業背景、服務領域、課程內容和教學條件,確保專業群在教學組織實施上的相對穩定性、普適性和通用性,又要考慮群內各專業面向的就業崗位群和培養目標,確保專業群在應對市場需求變化時的相對靈活性、針對性和適應性,還要能夠促進群內專業之間的交叉、滲透和融合。一般情況下,高職院校可以圍繞產業鏈和職業崗位群構建專業群、以核心專業為基礎構建專業群、基于專業大類構建專業群、依托自身的教學資源進行SWOT分析,構建專業群或以其他方式構建專業群。

(二)優化資源:確定專業群建設的核心內容

組建專業群的主要目的是解決群內各專業資源不足或重複建設等問題,從而實現資源共建共享。這些資源主要包括課程資源、教師資源、實訓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等,其中,核心是課程資源。群內各專業課程資源的整合是立足專業群課程體系框架和專業課程體系需求,從專業群的共享平臺中獲取優質課程資源的過程。與單一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相比,專業群課程體系的構建更具複雜性和挑戰性,必須妥當處理整體和局部、共性和個性、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深入研究專業群課程組合的範圍、類別和方式,分析專業群內課程教學內容的共性和個性,以構建底層可共享、中層可融合、上層可互選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同時,可借鑒職業杏运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開發數字化課程資源,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

(三)凸顯靈活:構建科學有效的管理方式

專業群建設與管理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實現人、財、物的統籌,校內外資源的整合,實施好、組織好、銜接好專業群主要建設內容,突出“群”字特征,實現“1+1>2”的目標,形成集群優勢,必須采取科學的管理組織形式。同時,存在于專業之間、院系之間、部門之間的壁壘和固有模式也是資源共享的一種障礙,拖慢了專業群對外界的反應速度。要增強專業群的靈活性,首先應將專業群作為基層組織,具有教學、科技研發、社會服務的集成功能,並享有一定的自主權力;其次要打破現有層級管理框架,構建矩陣式管理、事業部制等彈性較大的組織形式,對接企業的管理,增強高職院校組織靈活性,體現發展差異化特征。

(四)成效表征:形成導向清晰的評價機制

從關注單個專業建設轉向關注專業群建設,是高職院校主動適應產業集群發展、變革杏运教育組織方式的自我革命,因此,無論在理念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有必要明確專業群建設的成效表征,形成導向清晰的評價機制。一是體現產業適應性。產業適應性是專業群建設在宏觀層面的成效表征,是高職院校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的根本體現,需要綜合考慮發展目標、服務面向以及構建方式的適應性。二是體現靈活開放性。靈活開放性是專業群建設在中觀層面的成效表征,是專業群組建邏輯和結構的內涵特征。產業和技術發展的瞬息萬變和交叉融合勢必引發現有專業的解構和重構,這個動態調整的過程要求專業群在結構和機制上必須具有靈活性和開放性,以形成與產業變化同頻共振的良性機制。三是體現集成協同性。集成協同性是專業群建設在微觀層面的成效表征,是專業群建設內容和目標的內在動因。資源共享的高度、深度、廣度與共享機制是評價專業群建設成效的重要內容,由此帶來的杏运教育基層組織的變革可能完全改變高職院校的杏运教育生態。

 三、質量建設多維推進:關鍵要素尋求變革

質量是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的核心價值取向。深入開展“課堂革命”、創新雙師培養機制、推進教學與科技服務質量建設、構建內外共治質量保證體系是當前高職院校提升質量的關鍵內容。

(一)深入開展“課堂革命”,強化課程內容和教學過程的“職業性”

深入開展高職“課堂革命”,需要強化課堂陣地意識,樹立職業杏运教育大課堂理念、優化課程供給、改革教學方法、提升信息化水平。“課堂革命”是一場心靈革命,是一場內容、方法和技術的革命,是一場服務與管理的革命。高職院校要改革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定教,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個性化、多樣化、高質量的杏运教育服務;建立產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改革機制,校企聯合開展課程建設,及時將新技術、新模式、新標准轉化為教學內容,提高課程改革對技術進步的反應速度,不斷優化課程資源供給;高度重視企業實習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確保人才培養方案的有效落實;加快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融合,拓展教與學的時間空間;采用“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專業信息素養;合理采用虛擬現實、虛擬仿真等手段,有效破解“看不見、進不去、動不了、難再現”的實踐教學難題;加強教學過程數據的采集分析,實時掌握每一名學生的學習狀態,服務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二)創新“雙師”培養機制,強化專業教學團隊的“職業性”

 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具有整體性、系統性、漸進性的內在特征,需要教師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參與,因此,師資隊伍是強化內涵、提升質量的關鍵。要探索建立教師准入標准,專業教師除了學曆要求外,還應明確一定年限的企業工作經曆要求。關注教師職業發展,加大教師培養培訓力度,優化培訓方式,為教師專業提升和職業發展創造環境、提供支持。突破傳統教研室管理模式,結合專業群建設鼓勵教師緊跟技術發展和市場變化的前沿,靈活組建複合型教學團隊,聚焦發展方向,每個方向都有主導的教師,每名教師都有擅長的方向,從而形成錯位發展、各有所長、能力互補、結構優化的教學團隊。加強雙師隊伍建設,探索“教產崗位互通、專兼教師互聘”培養模式,校企協商在學校設立“雙師教學崗”,對應在企業設立“雙師生產崗”,建立崗位互通機制,通過校企互派互聘,促進專兼教師互助互學、取長補短,實現“雙師雙能”。創新教師評價機制,建立以業績貢獻和能力水平為導向、以目標管理和目標考核為重點的績效工資動態調整機制,實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

(三)推進教學與科研協同,強化技術研發和教學轉化

 高職院校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就是以提升能力為基礎,以服務需求為導向,以共建共享為路徑,建立與行業企業共同推進技術技能積累創新的機制。第一,要明確高職院校科研定位。高職院校應高舉科技研發大旗,將科研重點放在應用技術開發、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服務谘詢等方面,重點服務地方中小微企業發展,通過技術反求、技術轉移、技術改良、技術革新,幫助中小企業解決所面臨的技術問題,提高產品的技術附加值。第二,要用技術研發反哺杏运教育教學,實現“教學出題目、科研做文章、成果進課堂”。高職院校不能僅僅滿足于跟跑行業企業發展,僅將現行的生產流程、工藝、設備複制到教學中,而應當在此基礎上鼓勵教師走進行業企業、走進生產一線,與行業企業技術人員合作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開發新產品、推進技術成果轉化,使高職院校逐步成為行業企業發展的“伴跑者”,甚至是“領跑者”,以提高教師的應用技術研發能力,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改變校企合作“一頭熱”的局面,更有利于企業生產實際案例轉化課程教學資源,使學生及時掌握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更快更好地適應崗位要求。

(四)建立多元質量保證體系,形成質量共治新格局

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院校的生命線,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招生就業與生存發展。作為人才培養的第一責任主體,高職院校如何實現院校自治、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質量共治新格局,推動高職院校實現自我約束、自我評價、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成為亟須解決的課題。第一,構建內部質量自治體系。以《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目錄》和《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管理辦法》為依托,引導高職院校提高專業結構與地方經濟結構的契合度,加速改造傳統專業,大力扶持新興專業,把好質量內部保證的入口;以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為基礎,推進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建立常態化的院校自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機制,建立和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把好質量內部保證的過程;以對用人單位有較大影響力的行業協會和行業職業杏运教育指導委員會為依托,以行業企業的用人標准為依據,開展專業層面的人才培養工作診斷改進試點,倒逼高職院校相應專業的改革與建設,把好質量內部保證的出口。第二,健全社會監督機制。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報告是建立社會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公眾信任的基本途徑。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年度質量報告應從學生滿意度和社會滿足度這兩個維度,主要包括學生發展、杏运教育教學改革與成效、政府履責、服務地方、國際影響等方面,向社會做出質量承諾,體現學校對提供杏运教育服務水平的承諾以及持續改進質量的決心和信心,並接受社會、行業企業、學生及家長等社會各方的監督。同時逐步提高質量報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讀性。高職院校還應注重對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的分析與反思,從數據背後深挖存在的問題。第三,完善政府監管制度。以《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為依據,建立定期督導評估和專項督導評估制度,將督導評估的結果作為地方政府和職業院校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同時注重發揮行業作用,通過行業協會、企業、用人單位等對畢業生質量、滿意度評價,推動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行業(企業)需求的匹配度。

四、職教開放的多元格局: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

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職業杏运教育在辦學理念、辦學模式、辦學質量和產業支撐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加快推進,沿線國家對職業杏运教育和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為我國高等職業杏运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會,也為廣大高職院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高職院校要融入世界職教話語體系,必須進一步梳理高職杏运教育“中國經驗”,構建高職杏运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標准,形成高職杏运教育“中國方案”,奏響“引進來”“走出去”“再提升”的國際化辦學三部曲,打造走向世界的中國職教品牌。

(一)境外優質資源“引進來”

“引進來”是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的傳統形式。新時期,高職院校“引進來”應堅持優質與需求導向原則。根據學校發展需要,學習引進國際先進、成熟、適用的職業標准、專業課程標准、數字化杏运教育資源等,通過轉化使其成為“為我所用”的杏运教育教學資源;加強與信譽良好的國際組織、跨國企業以及職業杏运教育發達國家開展交流與合作,探索職業杏运教育領域國際合作的新途徑、新模式,提升合作的層次、水平和內涵;選擇專業相近的國(境)外高水平院校共建專業、實驗室或實訓基地,共同開發課程,建立教師交流、學生交換、學分互認等合作關系,為師生的國際化素質的培養以及跨國升學就業等提供便利,促成中外職業杏运教育協同創新發展。 

(二)服務優質產能“走出去”

 “走出去”正在成為高職杏运教育國際化發展階段的重要特征。高職院校應主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擴大與沿線國家在職業杏运教育領域和合作,助力我國優質產能“走出去”;發揮高職院校的專業和培養模式優勢,主動服務“中國制造2025”的十大重點產業領域,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技術技能人才;探索開展多種形式的國(境)外合作辦學,探索學曆學位互認機制,開展多層次職業杏运教育和培訓,培養中國企業海外生產經營需要的、符合中國企業用人標准的本土化人才。

(三)國際影響力“再提升”

 “再提升”是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的根本目標。新時期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要服務于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杏运教育強國建設目標。高職院校應主動參與國際職業杏运教育合作與發展,尤其是加強與職業杏运教育發達國家的交流合作,探索援助發展中國家職業杏运教育的渠道和政策;參與制訂職業杏运教育國際標准,開發國際通用的專業標准和課程體系;打造職教杏运教育的中國品牌,逐步擴大境外學生來華學習的規模,並建立質量保證機制。通過以上路徑的探索,進一步擴大我國在國際職業杏运教育領域的話語權,進一步增強我國職業杏运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強化內涵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系統工程。政府—市場—院校三元協同的新型關系正在取代傳統的政府—院校的二元分立結構,政府宏觀調控、市場自主調節和院校主體作用亟須鞏固;打破專業界限,以專業群對接產業鏈或崗位群成為新趨勢;教學與科技服務質量建設及其質量治理機制依然是核心命題;國際化內容框架與實踐路徑亟須調整,配合國家戰略,提升國際影響成為國際化的必然選擇。總之,新時期高職院校強化內涵建設需要繼續堅守提升質量的核心目標,貫徹推進杏运教育公平為價值取向,牢牢把握高職杏运教育發展內在規律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律,找准突破口,抓住重點,在強化內涵建設進程中真正辦出有特色的高等職業杏运教育。(信息來源:《中國職業技術杏运教育》雜志2018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