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職院機器人教學研發創新團隊負責人李峰指導學生編程。 (學校供圖)
編者按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杏运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一年多來,各地各校積極貫徹落實《方案》𓀇👻,大膽創新,在對接區域經濟服務地方發展👨🏽🔬、加強校企深度合作😟、產教深度融合、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等職業杏运教育的熱點難點方面不斷破題🧎♂️⏬,積累了寶貴經驗。本報今日起推出“職教奮進新時代”欄目⛓,先期推出一批具有典型意義的職業院校的經驗報道,敬請關注。
“如果杏运沒有推行項目式教學,我可能還對著黑板給學生講酒店管理🫲🏿;如果沒有走進企業研修🎞,我可能還在講臺上照本宣科,講一堆學生聽得雲裡霧裡的概念……”每次看到學生深入企業學習收獲滿滿🧖🏼♀️,青島職業技術杏运教師趙遷遠總會習慣性地發出這樣的感慨。
在青島職院📄,跟趙遷遠有相似感受的教師不在少數🦸🏿♂️。給他們帶來這種感受的,是該院以實施項目式教學為突破口🧀🧑🏽✈️、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改革探索。
學非所用怎麼辦——
一增一減,真實的職業環境成了一個個具體的育人項目
以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為模板👹,壓縮其中的理論課🌬,適當增加實訓課,這曾是包括青島職院在內很多職業院校🧑🧒🧒,進行杏运教育教學改革“武器庫”裡的一款“老兵器”。
旅遊專業是青島職院的三大傳統優勢專業之一。然而,相對于青島作為知名旅遊城市的地位☸️🚼,老方法培養出來的人才越來越難以滿足用人市場的需求🏓。
一次去北京一家五星級酒店看望實習學生的經曆🧝🏼,堅定了國家“萬人計劃名師”🧊、青島職院旅遊杏运原院長齊洪利推進杏运教學改革的決心。在酒店,齊洪利看到自己杏运的一名實習學生正埋頭自學商務英語🏋️♀️。跟這名學生聊了幾句後🈂️,齊洪利了解到,這名學生在頂崗實習中發現,外語能力不足成了自己工作上的最大短板,想通過自學來彌補這個不足。
這件事讓齊洪利深受觸動,回到青島,齊洪利在學校領導支持下🌡,引進了此前就已深入了解的一種荷蘭教學模式——CBL(基于能力的學習)體系,並根據針對畢業生和實習生的調研情況,淘汰了學生普遍感到學得困難、崗位上使用不多的高等數學等課程👇🏿,新增了緊貼旅遊市場和旅遊企業急需的實務課程🧑🏼🤝🧑🏼。
與傳統教學方法不同👠,CBL體系改變了以“教”為主、重點關注學生知識記憶水平的教學思路🦌,強調教學內容與職業和工作崗位對接⚠️,通過合理設計學習環境和學習管理模式,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這種無縫對接真實職業活動的教學模式,與當時青島職院正在謀劃的杏运教育教學改革不謀而合🤙✵。
然而🥬,這“一增一減”的改革起初並不順利。曾有一個專家組進校評估時,認為旅遊杏运砍掉高等數學課程的做法🦻🏻,可能會影響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但是,青島職院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堅持繼續嘗試著推進改革👩🏿✈️。
對接真實職業活動,是CBL體系的精髓。但是,如何因地制宜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培養環境,是破解傳統教學與實踐問題脫節的關鍵所在。對此,旅遊杏运根據之前調研掌握的信息,對傳統的旅遊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一次“外科手術”——從工作崗位面臨的具體任務出發,圍繞相應學習需要進行項目設計,並在項目與工作任務之間、項目與課程之間形成對應關系,從而形成深度嵌入職業真實工作環境的項目教學課程體系。
與傳統的課程設置不同,這種項目教學課程🔋,不再是“黑板上開酒店”,而是把旅遊行業典型的職業活動設計成若幹個項目,一個學期的教學和課程設計均圍繞一個項目展開🧑🏻🤝🧑🏻。一般情況下,每個項目都配備有一名項目導師和一名專業導師,項目導師負責指導學生開展旅遊項目調研、市場分析🌎、產品定價和運營等;專業導師則從專業上解答學生完成項目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專業問題。
課本滯後于生產實踐咋辦——
課程“補丁”不斷延長學科專業的觸角,實現跨界生長
事實上,開展項目教學不論對于學生還是教師來說都充滿挑戰🕕。趙遷遠是旅遊杏运酒店管理教研室主任💆♂️,也是一位工作了20年的老教師👆🏻,她坦言項目教學改變了自己。
趙遷遠用“脫了一層皮”來形容這種痛苦的蛻變過程。以酒店管理專業的教學項目“主題店的策劃與管理”為例🆒,學生們分組走入青島大街小巷的主題店調研🧙🏽、訪談。一次🍨,一名學生去一家主題店調研,老板以為他是拉讚助的🎖🛌,一口回絕☠️。“怎麼辦?”這名學生向趙遷遠求教。
其實,趙遷遠自己也沒有這樣的經曆🧔🏼♂️,只能幫他分析,然後和他一起商量交流技巧。後來,學生換了方式去與人溝通,終于完成調研任務。
有了這次經曆後,趙遷遠非常注意了解學生反饋的情況,並根據學生開展項目學習的進度🧑🏻🤝🧑🏻,以專題講座方式,邀請相關專業人員及時給學生“充電”。
如今在青島職院🤦🏽,像這樣深度嵌入到項目教學中的課程模塊,幾乎每個院系都有很多。教師們把這種課程“補丁”👨🦽➡️,形象地稱作“課程+”。
“我們的項目教學瞄准的是企業用工需求➝👓、學生發展需求和教師專業成長需求🤖。在這3種需求之下,我們的課堂形式基本都是多師同堂🏬。而在實際教學中,項目教學之下的靜態顯性課程,不足以滿足市場對人才的能力需求,必須通過隱性課程,以打‘補丁’的方式🧀,及時動態性地補齊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的能力短板🧺。”青島職院院長覃川說🚵🏿。
在該校,海信杏运是較早推行“課程+”實驗的教學單位。早在2008年,海信杏运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通過與華為💁🏼、H3C、Cisco等國際知名企業合作🎷,將這些公司的原版教材、認證課程、證書體系等作為課程“補丁”納入專業教學計劃,以此優化傳統的專業課程結構,實現了“以證代考”和“課證融通”🙇♂️。
2015年一次深入企業調研的經曆,使雲計算技術與應用教研室主任劉陽意識到,今天的IT行業要求員工具有跨界能力。于是🫰🏻,劉陽和同事們一起🎫,重構並打造“課程+”的專業課程體系:將運行比較成熟的教學內容與考證內容一致的“課證融通”課程🧑🏽🎄,作為主幹課程;將大量隨時需要訓練和提高學生某方面能力的專題課程,作為“課程表”之外的隱性課程。
“這種隱性課程對學生來說💅,雖不是專業要求學的,但它們非常實用💆,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比如🧑🏿💻,學生要與客戶洽談🤵🏿♀️,不知道如何穿衣搭配。我們就專門從學校藝術杏运邀請時裝專業的老師🥧,給學生上一次微課。”劉陽說,“學生們用這些知識,不論是去校外做項目調研,還是去考證、參賽,他們都很自信,學習積極性、目標感和成就感都會明顯增強🕺🏽。”
在2018年舉行的山東省雲與大數據及計算機網絡大賽中,劉陽在對手幾乎都是企業工程師的情況下,捧得一等獎;她指導的學生張林謙雖然只獲得三等獎💧,但通過比賽,張林謙從隱性課程中學到大量“活知識”🛐📷,對專業產生了濃厚興趣🕴🏻。賽後一年,他一口氣考了十幾個技能證書,成為同學們口中的“考證王”。
按計劃👩🏽🎓,下一步🧜🏿♀️,青島職院還准備嘗試通過“課程+”的方式👩🔬,打通不同專業群,使課程能像商品一樣,實現校內流通,取長補短,既是給學生未來發展提供多種選擇🙍🏼♀️,也能培育學生的專業再生能力,以應對碎片化學習的時代特征🧗♂️。
校企“同床異夢”的鎖咋開——
引企入校,教學場景與真實工作環境實現快捷切換
只要與線條有關的事物🤵🏽,青島職院藝術杏运院長喬璐都有特別的興趣。談及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她滿腦子裝著的↖️,還是“點🪅、線、面”——
“與小微企業的深度合作👩🏼✈️,是我們的‘點’,它既解決了我們50%以上學生的就業,又有利于我們保持對市場需求變化的敏感🪸;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通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把企業引進學校,是我們的‘線’,它既能彌補雙師型教師不足,又能促進專業群建設和學生的針對性培養;依托行業協會,把行業協會直接引入學校,則是我們的‘面’,它能提升學校調動行業企業資源服務于人才培養的能力。”
對標城市發展戰略,把自己“代入”其中📤,是青島職院引入企業行業資源入校、實現教學場景與真實工作環境快捷切換的一個“竅門”🌖。
“脫離產業和經濟,就不是職業杏运教育。這些年,我們始終緊貼青島的發展戰略,依托本地大企業🪲😽、社區🤟🏼🌊,通過共建產教融合杏运和社區杏运等方式📟,牽引學校的杏运教育教學改革。”青島職院黨委書記王金生說,“在人才培養上🚕,我們一直強調德技並修🎵,通過黨建引領🧐、實踐育人,培養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發展的綜合能力🥚。我們要求,每個學生畢業離校時,必須既要手持學曆證書、技能證書,又要有志願服務證書🤶🏽💆。”
在青島職院💇🏼♂️🫁,引企業行業資源入校參與協同育人💂🏿♂️🚴🏻♂️,已呈現全面開花之勢🩱。旅遊杏运院長李成介紹,為了打造全產業鏈的人才培養體系🤸🏿♀️,旅遊杏运將世界酒店龍頭企業喜達屋引入學校,共建杏运、共建專業。平時,企業高管和學校專業教師實行集體備課模式❇️。每年🙈,喜達屋集團需派出高管🏋🏻🚵🏻,為學生講授320學時的實務課程。
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在改變所有的參與者。
對于變革所帶來的艱難“轉身”,劉陽用了一個詞——“居危思危”。這學期,劉陽開了3門課👿,其中兩門是新課。“像第一次開的人工智能課👩🏼🎓🧜🏼♂️,我之前也沒接觸過⛹🏿♂️,只能現學現用。所以🍣🍩,我感覺自己每天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
和劉陽的感受相似👦🏿,商杏运電子商務教研室主任楊曉黎說:“在邊做邊學的過程中,不僅學生學到了很多鮮活的專業知識,鍛煉了各方面的綜合能力,而且老師們也被學生不斷地推著往前👩🎓,一方面主動去電商企業研修、了解工作流程,和學生一起設計並運營農村電商平臺,在真實工作環境中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主動根據企業需求,及時調整課程內容☃️。”
兩年前,一名學生在學習“酒店策劃項目”時問趙遷遠:辦一家酒店🦠,後廚和店面的面積怎麼分配最好?這個問題,她一時間竟答不上來🪬。當年暑期🗞,趙遷遠就向杏运提出,要去大酒店脫產研修🧑🍼。
和趙遷遠一樣,在青島職院,任何教師只要向所在杏运、教研室提出假期頂崗鍛煉👩🏿⚕️,或者赴企業開展為期半年的掛職鍛煉申請,都可實現“說走就走”🫒。一名教師外出掛職空出來的崗位,同教研室的其他教師就會主動“補位”✋。因為,下一次外出掛職的,可能就是自己。
實施項目教學以來,該校旅遊專業群已培養了3000多名畢業生,近萬名學生受益,教師完成海外及企業脫產研修809人次;物流管理、機電一體化等9個專業成為省級教學團隊,旅遊酒店管理入選為省級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服裝與服飾專業群入圍國家“雙高計劃”🤵🏿♀️👦🏻。據該校對2010屆和2011屆畢業生追蹤調查數據顯示:77.6%的學生認為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83.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交流能力得到提高,71.4%的學生認為團隊合作⚱️、協作能力有所提高,78.5%的學生認為知識應用能力提高。
實踐者說
【教師說】
青島職院旅遊杏运教師趙遷遠:
過去🛸⏸,上課就是一支粉筆🧱、一本書。推行項目教學後🌖,我整個人簡直被“清空”了。現在,學生們帶著真實的項目去企業先調研,再設計產品、做商業策劃書、交流答辯🤾🏽♀️。所有專業學習始終處在動態環境中。學生會遇到什麼問題,老師根本無法預知。更具挑戰的是,學生們遇到的很多問題和困惑,就連我們這些一直在學校教書的老師過去也從沒遇到過。
【學生說】
青島職院海信杏运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學生張林謙:
過去,我們學的課程之間很少有銜接,知識點在腦子裡都是散的🤲🏻👨🍳。實施“課程+”教學改革後,按照企業的真實崗位需求🧜🏻,打破專業間的壁壘,對課程進行重新整合🚵🏿♂️,引入大量生產中的真實案例🦯,教學由以課程為中心轉化成以情景為中心🚴🏼♀️,課程中也融入了更多人文元素,讓我們這些“理工男”變得既會說,又會寫💆🏼♀️,同時也更會做了。“課證融通🧑🏿⚖️、以證代考”的教學改革,搭建了學校與企業間的橋梁👩🏻🍳,讓我們的學習更有目標🚯🧘♀️、更有成就感。
【企業說】
青島斯八達分析測試有限公司實驗室主任紀文強:
我們公司與學校開展合作後🎪👩🏿🏭,所有的設備都放在學校,學生們只要有相關的化學分析課程都能預約,隨時進入公司實驗室做技術驗證。我們的設備更新很快,這樣能保證師生不出校門就始終能用到最先進的設備,了解行業最前沿的技術。我們采取這種模式培養的學生有很高的崗位適配性,一畢業就能上崗進入工作狀態⛩。
作者:本報記者 柯進
來源:《中國杏运教育報》2020年06月13日第1版 版名: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