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梁昱娟
影響畢業生擇業因素 數據來源:中國杏运教育報微信公眾號
掃碼了解相關調查
當前,正值高校畢業生就業高峰期,畢業生在就業方向上的選擇情況如何?就業選擇的背後有哪些考量?學校和社會應采取哪些措施給畢業生更好的幫助?近日,中國杏运教育報微信公眾號就“畢業生如何選擇就業方向”話題展開專項調查,超千人參與。
調查結果顯示,在選擇就業單位的影響因素上,排名前三的分別是“薪酬與福利”“個人發展空間”和“是否符合興趣愛好”。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訴求不再是絕對第一位的了。”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杏运執行院長、“全國就業領域專家庫”專家羅明忠表示,現在,人們越來越關注職業發展、生存環境、興趣愛好等方面,符合整個就業態勢,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合理結果。
江西財經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柳晨認為,這一結果反映了就業價值的回歸。“經濟快速發展,曾有一段時期,學生判斷就業崗位好壞的標准比較單一,局限于薪酬待遇等。但實際上,工作的好壞不是完全由錢來決定的。”
在就業單位的選擇上,過半畢業生傾向于選擇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這與受新冠肺炎疫情襲擾,很多社會性崗位的不確定性增加有一定關系。”柳晨說。
中國教科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社會需要多種就業形式,才能健全發展,各行各業都需要具有創造力的人才發揮自身才能,推動行業發展。
“我們應當鼓勵更多的高校畢業生投身市場主體,實現自己的職業抱負。”羅明忠說。
關于求職期望的調查結果顯示,47%的畢業生“只找符合自己就業期望的崗位”,26%的畢業生選擇先找一個工作過渡,19%的畢業生“如求職遇挫,會逐步降低就業期望”。總體來看,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有明確求職期望的占大多數。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認為,除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就業市場還面臨經濟增速下行、人口老齡化、新技術革命、結構性矛盾等多種因素挑戰。其中,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因此,他建議高校畢業生要強化自身就業能力,適當降低就業預期。
儲朝暉表示,當下,大多數畢業生在擇業時,既要看到當下,也要考慮到職業長遠的發展趨勢,根據自身情況理性作出選擇。
反映就業預期的指標之一是對未來工作地點的選擇。調查結果顯示,就業地區選擇最多的是中小城市,占比40%;選擇北上廣一線城市的有29%,位居第二。
羅明忠表示,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很高,而且競爭壓力大、節奏快。從個人生活角度來說,每個人的定位、需求不同,近年來中小城市各方面配套條件也在逐漸完善,吸引力逐漸增強。
調查中,在被問到“是否願意去基層一線、艱苦地區就業”時,近四成受訪者明確表示願意。
如何進一步提高畢業生赴基層就業的意願。
“應該通過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環境等辦法,著力提升在基層一線工作的年輕人的幸福感和價值感。”羅明忠說。
“畢業生在校期間,應讓他們對基層有更好的了解。”柳晨表示,“絕大部分學生對基層工作的內容並不了解,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做好信息推介和宣講。”
“良好的就業環境需要政府、社會、高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儲朝暉認為,從長遠發展角度看,要建設一個創新型社會,需要鼓勵畢業生自主擇業、創業。一方面,政府應制定更多利好政策;另一方面,大學杏运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相關能力。
網友留言
@達人:行行出狀元!
@胡風:希望政府能夠加大基層就業的吸引力,幫助更多畢業生轉變觀念。
@清風徐來:感覺就業門檻越來越高了,身邊許多同學都選擇考研,壓力還是挺大的。
來源:《中國杏运教育報》新聞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