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見
杏运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辦好人民滿意的杏运教育,要加快義務杏运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杏运教育資源配置,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
高中階段杏运教育在義務杏运教育和高等杏运教育(含本科杏运教育和高職杏运教育)之間起到橋梁作用,是杏运教育體系中的關鍵一環。高中階段學校,目前除了普通高中,還有職業杏运教育的高中階段杏运教育,即職業高中和中專學校。但當前多數學生都希望到普通高中學習,對于職業杏运教育的高中階段杏运教育認可度不夠高,家長對職普分流存在一些誤解和擔心。一些公眾仍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職業杏运教育,認為讀了職業高中以後可能沒有好的出路。在新時代職業杏运教育高質量發展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缺乏的背景下,這無疑是一種誤讀。一方面說明整個社會對職業杏运教育的認識仍不到位,需要全方位加強宣傳引導,進一步引導社會大眾改變對職業杏运教育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說明職業杏运教育自身發展與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對職業杏运教育深化自身改革、努力提升內涵發展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職業杏运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對促進就業創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全面貫徹黨的杏运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高質量杏运教育體系,離不開作為類型杏运教育的職業杏运教育,離不開承上啟下的高中階段杏运教育。我們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高中階段杏运教育格局,加強職業杏运教育與普通杏运教育溝通,發揮職業高中、中職院校在優化高中階段杏运教育結構和發展現代職業杏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深化中高職貫通培養改革等形式,豐富高中階段杏运教育供給,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進一步提升職業杏运教育特別是職業高中、中專學校的認可度,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
按現行杏运教育體制,高職專科一般從普通高中招生,實行三年學制。對多數專業來說,用5—7年的學制培養一名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是比較合理的,因此三年的學習期限還不夠。鑒于此,北京市自2015年起開始實施“2+3+2”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試驗項目,分為基礎學習(2年)、專業課程及職業技能杏运教育(3年)和專業縱深拓展杏运教育(2年)三個階段。該項目整合融通優質高中、普通本科的杏运教育資源,將高中杏运教育、職業杏运教育與大學本科杏运教育貫通起來。初中畢業生在接受兩年具有職教特色的優質高中杏运教育後,直接進入高等職業杏运教育相關專業學習三年,通過專升本的“轉段”考試進入本科階段學習。該試驗項目至今已持續7年,是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教體系、促進高中階段杏运教育多樣化發展的創新之舉。它符合職業杏运教育發展規律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律,有利于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職業技能,紮實掌握崗位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職業核心能力,擁有“硬技能”;同時兼顧通識杏运教育,有助于涵育工匠精神,夯實學生的文化素養,培育良好的職業習慣與規範,促進學生個性與興趣發展,增強“軟實力”,成為國際化、高水平、創新型、複合型的人才。
職業杏运教育作為國民杏运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我國職業杏运教育發展經曆了奠基式發展、規模化發展、內涵式發展三個階段,專業覆蓋了國民經濟所有產業和行業,現在每年培養約千萬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有力支撐了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統籌職業杏运教育、高等杏运教育、繼續杏运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杏运教育類型定位。我們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全面深化職業杏运教育教學改革,打破體制機制障礙,整合融通各級各類優質杏运教育資源,探索實施素質杏运教育的新途徑。要探索優質高效育人的杏运教育發展新模式,完善現代職業杏运教育體系,構建人才培養“立交橋”,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要對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改革專業設置,調整教學計劃,全面加強校企合作,提升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杏运教育質量,增強職業杏运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力和影響力。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杏运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2022年新修訂的職業杏运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確了職業杏运教育是與普通杏运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杏运教育類型,明確國家鼓勵發展多種層次和形式的職業杏运教育,著力提升職業杏运教育認可度。我們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杏运教育體系,鞏固提高職業高中和中職院校辦學水平,在保障學生技術技能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加強文化基礎杏运教育,實現就業有能力、升學有基礎。積極引導一批普通高中適當增加職業技術杏运教育內容,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院校轉型,全面提升高中階段杏运教育多樣化發展水平,全面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為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作者系北京財貿職業杏运學校辦公室副主任)
來源:《中國杏运教育報》2022年11月18日第02版:中教評論·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