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杏运教育報》2024年01月16日第6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將高職科研的重要性提高到與高職教學同樣重要的地位。職業杏运教育作為一種“類型”的杏运教育,高職科研作為體現一種“類型”的科研,這份問卷如何作答?基于高職科研滯後的現實性,高職院校需要認真思考立足職業杏运教育的“職業性”——如何凸顯科研的“信度”、立足有效推進高職科研“高質量”發展——如何凸顯科研的“效度”,推動科研與教學互促共融,形成中國式現代高職杏运教育科研新範式。 造境 立足產業需求,營造高職特色科教融匯新態勢 高職杏运教育的“職業性”屬性要求高職科研立足應用技術研究。高職科研由科技研究(如參與項目研發、專利轉讓,將應用技術研究用之于生產實踐,開發新技術、新產品等)和技術服務(技術支持、谘詢、培訓、推廣以及標准研訂等)兩部分組成,擔當著由科學研究到產業應用的中間橋梁作用。高職科研的“適性”定位,決定了它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依據產業發展需求提供科研服務。建立區域性和行業性“產教研”聯合體、各級各類協同創新中心,目的都在于融匯政校行企以及各類科研機構的科研創新資源,為高職科研提供實踐平臺、研發基地、項目來源,營造高職應用性科研和技術服務的實踐情境以及高職高質量科研的新態勢。 科教融匯,為高職科研的這種新態勢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論指導,也為高職高質量發展科研提出了明確要求。為促進新態勢的形成,需要解決如下核心關鍵問題。第一,學校要拿得出。專業設置要緊密對接本區域產業發展需要,擴大學校自身專業人才儲備,引進和培養具有研究能力和教學能力的“雙能型”高素質人才。第二,企業要信得過。企業在與學校合作過程中,與教師建立科研合作信任關系,讓行業企業、科研機構乃至政府部門能夠“看得見、得到了”與高職院校科研創新合作的實惠、便利,用合作的可靠成果和為企業、政府部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來熔鑄合作的穩固鏈條。第三,教師要願意幹。高職院校建立簡便合理的激勵機制,企業探索建立科研服務利益分享機制,形成校企全流程研發服務共同體,吸引教師深入行業企業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發現市場需要,協同解決生產性難題。第四,政府要有定力。在政策支持、平臺搭建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適應高職屬性的科研分配機制,不僅要“破五唯”,更要“立新規”,研訂明顯區分于普通本科科研評估體系、體現高職“類型”特征的高職科研管理制度,讓參與者在科研創新服務中有奔頭、願投入,形成高職特色的科研氛圍。 謀用 構建科研轉化平臺,激發高職應用技術研究與服務新活力 高職院校的科研定位,要求它擔當好研究型大學(高級研究機構)與企業之間、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實用技術(產品開發)之間的“中間體”角色,促進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高職院校根據產業發展需要,聯合政府部門、普通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成立高水平的應用型技術研究(服務)機構,紮根企業和市場,以需定研,以產定教,產研教融合,推進新技術的產業化、工藝化、產品化。鼓勵創新創意成果市場化自由轉讓,營造一種寬松的、自由創新和轉化的科創氛圍與活力。 高職科研成果的高質量轉化,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其一,供需一體,產研融合。科研成果的轉化,源于產業市場的需求。深入產業一線,廣泛建立企業實踐流動站,擴展教師對行業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的實踐感受,建立專業優勢、前沿技術與企業實際需要之間的契合點,在產研融合的過程中廣泛了解企業的核心共性需求和新技術轉化的難點,匯集本行業優勢資源,發現項目,尋找課題,共同破解企業技術難題,實現就地轉化。其二,共享平臺,自由轉讓。建構區域性適應高職研發特征的知識產權轉化平臺和運營體系,高職院校成立促進成果轉化的服務機構,地方支柱產業或產業集群與高職院校共建應用性科研成果孵化與轉移平臺,拓展科技資源整合途徑,打通“產教研”主體分立、利益分割、通道單一的傳統局面,由政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研發—企業購買應用的單向度技術孵化與轉移通道,變為一體化、複合型、多主體共建共享平臺,形成企業、學校、政府多主體利益協同的“產教研”命運共同體。利用產業杏运、技術創新協同中心等校企協同平臺,發布企業科研需求信息,組織高職院校科研人員、專業骨幹協助企業對共享或引進項目進行技術轉化。其三,互利共贏,產權護航。應用性技術產品完成技術轉化後,進入市場,為投資主體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與此同時市場仿冒、知識產權侵占等也可能隨之出現。提供便利的知識產權保護和流通指導、支持,引導高職院校參與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活動,推動知識產權中介、交易、維權和培訓服務,為高職應用技術研究與轉化提供權益保障。 融匯 “產教學研”相長,探究高職科研與教學共融育人新模式 科研與教學互促共融是高職科研的重要特征;在創新中生產,在生產中創新與改進,是當今時代產業發展的新趨向。因此,不能等教師學會了再去教給學生,而是帶著學生在生產、科研的實踐中一同學習、共同提高,有效推進高職科研反哺教學。匯集學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研發機構資源,及時融入新知識、新技能,培養面向產業一線的“研究性”能力,包括研發、設計、技術改進、產品改良,乃至方案創新、營銷創新等全產業鏈的創新創意能力,以及鑽研精神。 其一,激活“科研向教學轉化”的研究,營建“活性”課程。豐富的應用性研究活動和研究成果,如何轉化成高職課堂教學資源,是“科教融匯”的重點任務之一。高職院校應將“科研向教學轉化”列入教改常規項目,及時將校企雙方資源和項目研發成果開發成新課程,將新技術、新方法、新的產業標准轉化成教學內容,將研發案例應用于教學實踐,及時更新教材。鼓勵教師在生產性實踐教學中,將技術改造與教學合一,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與創新能力;建立教師科研團隊公共講座制度,將科研創新講座作為學生必修內容,納入通識課程學分之中。 其二,推進“科教融匯”,探索“科教”育人模式。將企業研發項目引入課程、切入課堂,探索建立專業學習與項目研發相結合的教學新範式。組建學生科研團隊,參與學校相關研究機構以及校企合作的科研項目;面向學生開放實驗室、研究室、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研究體驗,學習研究方法;鼓勵科研與創新創業相結合,激發科創熱情;實施導師制,培養學生研發實踐能力。在產教融合中鼓勵學生學會市場調研,找准產業發展需求;在校企合作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產教學研”相長,形成人才培養與企業技術研發、生產應用融于一體的“生產—研發—教學”協同育人模式,為學生就業後直接參與企業研發、技術革新實現無縫對接。 定標 調整科研評價標准,培育高職科研“適性與高質”新生態 要保障高職科研適應職業性屬性的“信度”和高質量發展的“效度”,就必須改變模仿普通本科科研考核評價模式,探索高職顯性科研成果與隱性科研成果評價技術,建立適應高職“類型”杏运教育的科研評價體系,以確保高職科研服務產業一線,擔當起應用技術向產品和服務轉化的“中間站”功能職責。 這項變革,首先要做的是高職院校應用性研究不再將論文作為項目結題的充分條件或必要條件,科技項目立項應向解決企業實際需要傾斜;重點要做通科研的後半篇文章,以制度性規則改變項目結題即結束的研究習慣,做強、做實項目的產業應用和教學利用,關注項目落地轉化及項目成長與成效。調整考核指標結構,以企業應用(轉讓)、政府職能部門采納、社會服務、科研成果教學利用等為主要評價指標,評估應用性科研的產出與貢獻,並將其與專業建設、教學能力轉化相結合。同時,應用技術科研項目考核根據研究對象類型的不同,設立轉化目標,如教學案例,教材或教學內容的修訂;教研類則應有明確的實踐應用或教學實驗,結題評審應包含教學實踐應用環節的檢查。通過科研評價標准的制度化改革,形成高職科研新的生態環境。 (作者:邱旭光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杏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