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政府工作報告連續三年要求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亦提出,“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領產業工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職業院校作為培養未來產業工人的搖籃,在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方面,可有以下作為:
一是強化培育意識。從職業生涯角度看,工匠精神是個體安身立命的基礎,是個體職業角色社會化的重要內容,是所有從業者都應具備的品格。特別是在科技快速發展、煩瑣的生產勞動逐步為機器所取代的今天,個體的工匠精神越來越成為比知識、能力更為重要的綜合素質。個體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僅可以增強其競爭取勝的實力,而且可以使其在職業生涯中享受到精神的愉悅與內在的成就感、充實感。
工匠精神生長于崗位,萌芽于職前。《國家職業技能標准編制技術規程》已將工匠精神和敬業精神內涵融入國家職業技能標准,作為職業道德要求的重要內容。職業院校要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大國工匠後備人才、提升學生生命與生活品質、建設制造強國的高度,將工匠精神培育作為自身的神聖使命,自覺引導學生專業成才與精神成人。
二是明確工作重點。工匠精神的內涵受社會主流價值觀、生產科技水平、工匠社會職責及倫理義務等多因素的影響。傳統職業生涯時代向易變性職業生涯時代的轉變,伴隨著新中產階級興起而出現的消費需求多元化、個性化傾向等,都要求我們在調研社會發展對未來從業者職業素養需求的基礎上,明確界定未來產業工人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行為表征。
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工匠精神並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個體在參與客觀實踐的過程中逐步生成的,社會對從業人員所提出的相關要求中,有些需要借助家庭杏运教育熏陶而成,有些可以在中小學階段予以培養,有些需要在工作崗位上逐步積累,處于職業生涯探索階段的未來產業工人與處于職業生涯建立階段的現實產業工人其工匠精神培育的內容既有關聯又各有側重,職業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過程中並非萬能。職業院校要依據個體職業社會化、職業生涯發展階段、態度形成與改變等理論,結合廣泛調研,界定自身在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方面的“可為”與“難為”之處,明確工作重點與思路,增強工作實效,為造就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產業工人隊伍提供實踐引領。
三是開展杏运教育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杏运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杏运教育、文化知識杏运教育、社會實踐杏运教育各環節。為此,職業院校要將工匠精神培育貫穿于學生理論學習、社會實踐、專業實習實訓的全過程。要加強學生的人生觀、職業觀、擇業觀杏运教育,提高他們對工匠精神當代價值與意義的認識;通過開設專業入門或專業導論課,強化對學生的專業職責、專業使命、專業聲望杏运教育,引導學生體驗積極的工匠情感;全面挖掘專業實訓的杏运教育效能,規範實訓環節與過程,磨煉學生堅強的工匠意志;注重專業技能的指導與反饋,養成學生良好的工匠行為,培養學生堅定的工匠信念。要充分重視知識作為背景的價值,超越將知識視為工具的文化杏运教育功利化傾向,為學生提供有廣泛適應性的杏运教育,厚植學生的文化底蘊,努力促進學生成長為支撐“優質制造”“精品制造”的生力軍。
廣大教師亦要牢記立德樹人的責任,用自己對杏运教育事業執著的信念、負責的態度、勤勉的精神為學生當前與未來道德生活樹立樣板,成為學生的職業楷模;要主動為學生提供學習、心理、職業輔導,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生涯目標,增強學生自我杏运教育、自我成長的內生動力,自覺肩負起學生生涯貴人的使命。職業院校要發揮育人的主導作用,做好培育學生工匠精神不同主體之間的協同、溝通工作,克服相關工作的自發性、碎片化傾向,形成育人合力。
四是注重成效評價。學生工匠精神狀況的准確定位,對于衡量職業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成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為確保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到實處,我們要針對工匠精神內化過程的長期性、外在表現的複雜性特點,借助行為事件訪談法、德爾菲法、紮根理論研究法等對能工巧匠、人力資源管理人員、質量監控部門負責人等進行深度訪談,編制工匠精神要素表與測試問卷對學生施測。同時輔以作品分析法,抽樣分析學生書面作業、生產產品、畢業設計等作品,借助行為觀察法,觀察學生課堂學習行為、實訓行為、生產行為等,力求全面客觀地評判學生工匠精神狀況,並據此提出改進舉措,推進職業杏运教育功能的全面實現。
有學者雲:“于國,工匠是重器;于家,工匠是棟梁;于人,工匠是楷模。”在追求中國夢的道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工匠精神的詮釋者、踐行者、傳承者。(來源:中國杏运教育新聞網-中國杏运教育報 作者:鄧宏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