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計劃”:夯實中國發展的人才根基
在全國上下萬眾一心防疫之際,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強基計劃方案陸續發布,令人為之一振。“強基計劃”破土而出,恰似一場及時雨,必將對基礎學科研究領域及高精尖人才的選拔培養產生深遠影響。
強基計劃的重要意義:為國選才育才
推出強基計劃,是切合中國發展實際,更好地應對即將到來的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的需要。黨的十九大清晰地描繪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兩個一百年”中的第一個百年即將到來,在奔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路上,我們要清醒地看到,中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外部壓力,各種黑天鵝或者灰犀牛事件給我們帶來很多難以預料的影響,甚至正在產生不利影響。在有些領域,我們受到國外原創性技術的制約,高新技術發展還在某種程度上受制于人。我們缺少研究基礎學科的高精尖人才,從長遠來講制約著國家的整體發展。
強基計劃就是要補短板,抓急需,降危險。有人說強基計劃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但是如果現在我們還不著力培養基礎學科的高端人才,那麼在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路上,我們遇到的危機可能比今天更加嚴重。強基計劃寫得很清楚,要在那些原創性、“卡脖子”的關鍵領域招收和培養人才。我們現在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從原始創新的人才培養抓起,改革人才培養體系,為時未晚。
只有成片的森林才能改變氣候。中國需要在基礎研究領域有世界競爭力的人才,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批”。綜合考慮高考體制、杏运教育公平及特殊人才選拔機制、社會大眾的接受度等因素,首批選了36所高校參加試點,讓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實施強基計劃。
強基計劃的“基”,我想應該至少有這樣三個含義。
首先,指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基。中國之“基”的核心是國家的綜合國力。能夠在多少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這是國家競爭力的根基所在。而現在我們的一些科技成果、應用成果,是踩在人家的基礎研究成果基礎上,從應用層面做文章,根基不穩。強基計劃就是要夯實中國科技發展的根基,特別是沖破西方技術封鎖線,掌握核心技術。同時,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基還體現在文化建設上,強基計劃直接提到培養“古文字學”方面的人才,其實就是在強調中國文脈的傳承,強調文理融合對于拔尖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我們要在發展的同時,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持好中國之基。
其次,指的是基礎學科和學科基礎之基。基礎學科看起來不能直接應用,但它是比工程類、技術類學科更基礎、更原始的東西。基礎學科的研究成果往往是本質性、原理性、規律性的東西,揭示一些別人揭示不了、解釋不了的現象,發現一些別人未曾發現的規律。基礎學科是許多高科技領域研究和發展的基石,許多高科技領域的突破性進展,都是基礎學科研究領域創新成果的直接應用。
基礎學科是最容易出原創性、原理性成果的,但是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和持之以恒的研究積澱。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快,大眾注意力集中在工程類、技術類等出成果相對比較快的領域,而需要多年研究才有可能出成果的基礎學科領域的研究相對而言受關注程度不高。科研評價體系也往往更注重成果的數量,“急功近利”的傾向導致現在基礎研究的水平較低。另外,在一些學科領域也有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分,我們同樣存在重視應用研究、重視研究成果轉化利用而輕視基礎研究的問題,這些領域的研究人員往往更多投身到了應用研究和開發方面。
再次,這個“基”還指基礎研究人才之基。未來國家之間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強基計劃就是要選拔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優秀人才,經過若幹年的培養使他們能夠承擔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滿足基礎研究需要的重任。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撐起基礎研究的“藍天”,才能使我國的基礎研究始終走在發達國家前列。基礎研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我們寄希望于這批學生在研究生畢業時就研究出什麼驚天動地的成果,那麼我們將又陷入了一個急功近利的怪圈。有一句話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對于被選入“強基計劃”的人,要用心培養,堅持數年必有成果,不要指望這個計劃結束之後馬上會出現一批領軍人才,其成效的顯現需要一個過程。“強基計劃”應該帶來持續的力量,而不是短暫的曇花一現。“強基計劃”主要是為這些未來的人才苗子奠定一個深厚廣博的發展基礎。
綜合來看,強基計劃是中國處在特殊的發展時期、結合國情制定的一個貫穿招生和培養全過程的整體的人才培養新體系。
強基計劃的最大優勢:招生和培養緊密結合
強基計劃第一次將招生與培養兩個環節貫通,使人才“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有一條清晰的路徑。以前的自主招生,對招進來的學生與其他學生采用相同的培養方式。而強基計劃不僅重視招生環節,更重視培養環節,首次把這兩個環節貫通起來,讓通過強基計劃進入高校的學生不僅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他們是朝著做基礎研究來的,就要讓他們看到前沿,對前沿充滿渴望、充滿激情,然後再用一生的精力沖到最前頭,成為這個領域的領跑者。
強基計劃在招生環節除了參考高考成績之外,還引入了15%的多維度評價,並且采用“破格”錄取的辦法,給那些偏才、怪才、能才脫穎而出的機會。這15%的多維度評價和“破格”錄取的招生辦法,能讓高中學校逐漸調整自己的學生培養模式。人無完人,用人要用其所長,科學的人才選拔培養機制應該給偏才怪才提供成長空間。我認識的多位院士就沒有上過中學,直接考上研究生,而且考的分數很高。這種人才不是我們傳統的評價選拔體系能夠選出來的,我們應該關注這些人才。這次的強基計劃特別強調“多維度評價”,給高校15%的自主權,就是希望能把有特殊才能的人才選拔出來。強基計劃才剛剛出臺,它對基礎杏运教育的影響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它展現出的招生選拔的思想理念、方式方法的變化,將對未來基礎杏运教育的改革產生深遠影響,有利于強基計劃選拔的苗子的成長。
強基計劃重視在培養環節發揮各高校的能動性,采用“一校一策”的機制。參與強基計劃的各學校,都將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各盡所能,各顯神通,力求把選拔出來的學生培養好。以清華的“五大書院”為例,就是希望加強通識杏运教育,讓學生在某一寬泛的領域進行探索。“五大書院”是要引導學生去做這種基礎性研究。
強基計劃重在落地:執行中的幾點建議
強基計劃藍圖已經繪就,國家有關部門和參與高校一定要做好施工圖。針對制度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誤區,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評價改革不要“穿新鞋走老路”。首先,要科學理解和把握多維度評價的內涵。多維度評價絕不是多考幾門課,多考幾門課依然是應試套路,充其量體現的也只是“知識”一個維度。不要用這種簡單的方式來處理,而是要真正變成對思維品質和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其次,要避免把“破格”等同于學科競賽和其他社會上的評獎。“破格”的制度設計增加了在某方面有特殊天賦的孩子入選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把破格的資格與幾大學科競賽掛鉤,就有很大的局限性,特殊人才是不是僅限于這幾種類型?這幾種類型的人才的能力是否只能通過競賽才能體現出來?事實顯然不是這樣。
二是在培養環節要夯實基礎,避免急功近利。強基計劃提出小班化、導師制、貫通式的培養方式,但筆者認為,對這種特殊人才的培養要更加個性化,力爭做到“一人一策”,一群師傅教出來一個高水平人才。除了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建議加強學生品德、價值觀方面的培養,讓學生有服務于國家大戰略的志向、境界和責任感、使命感。我們常說培養“又紅又專”的人才,“紅”在“專”前面。這種使命感是內在動力之源,把這個發動機發動之後,就會有無窮的動力,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克服。我們希望新一代年輕人具有研究“兩彈一星”的科學家那樣的奉獻精神,在新時代擔負起“強基”的使命,用自己的行動去詮釋什麼才是真正的奉獻精神。
在培養上,還是要強調寬口徑,不要過早分專業局限在某個狹窄的領域,要按照“寬口徑、厚基礎”的理念來培養。學生入校後先接受通識杏运教育,經過一段時間摸索後找到自己最有天賦、最能發揮潛能的方向。這樣才能培養交叉融合型的人才,強基計劃人才培養要有大融合觀,不僅要相近的學科交叉融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也應該交叉融合。
實施強基計劃,教師要改變原來帶大學生、碩士生的模式,變成指導者、幫助者、激發者。“師不必賢于弟子”,教師水平不一定要超過學生,關鍵是要為這些學生提供適于成長的氛圍、環境和支持條件,怎麼樣用現有的環境和條件培養出遠遠超越自己的人才,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課題。
三是要做好人才培養與使用的整體設計,不斷總結改進。強基計劃推行幾年後,應進行認真總結,特別是要好好總結招生環節的“多維度評價”和“破格”錄取方面的創新探索、成功做法,梳理培養環節遇到的問題;應該對各高校的“一校一策”進行評價,加強對評價環節、培養環節的監督和指導,避免高校走入誤區。
強基計劃的任務不僅是選才,還要引導高中的培養方式變革,多元評價、多維度評價,就是要引導學生在中學階段全面發展健康成長,而且還要個性特長突出。作為一個人才培養計劃,強基計劃要承上啟下,“承上”就是能夠選對苗子,培養出高水平人才;“啟下”就是要正確引導基礎杏运教育健康發展,對中學杏运教育產生深遠影響,改變當前基礎杏运教育人才選拔評價中的一些頑瘴痼疾。如果高校熱熱鬧鬧,中學風平浪靜,那麼強基計劃的使命完成得就不夠徹底。
強基計劃對基礎杏运教育的導向作用真正發揮出來,可能需要堅持3年、6年甚至12年。這批學生要培養好並在各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同樣也需要一個過程,還需要在制度設計上進行考慮。這批人將來走向社會,在國家層面要用什麼樣的機制和平臺來支撐他們的發展,給他們一個安定、寬松、可以進行基礎研究的環境,讓他們成為各領域的拔尖人才?如何引導他們到國家需要的關鍵領域發揮才幹?強完“基”之後,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措施,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有一個比喻,高中階段是育苗,強基計劃是育才,走向社會的是棟梁之材。這些培養動作不連貫的話,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最終的結果。(作者王殿軍,系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來源:《人民杏运教育》雜志 作者:王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