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运娱乐首頁

杏运娱乐網站xml地圖

杏运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通知

作者:zhilan36921 時間:2019-01-04 17:23:27 點擊:5940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杏运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杏运教育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全國杏运教育大會精神,組織和引導高等學校深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發揮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杏运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遵照執行。

杏运教育部

2018年12月29日

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

(2018—2022年)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曆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杏运教育大會精神,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推動高校深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結合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實施,加快構建高校支撐鄉村振興的科技創新體系,全面提升高校鄉村振興領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能力,為我國鄉村振興提供戰略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立德樹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統籌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發揮科研育人、實踐育人在高等杏运教育內涵式發展和高質量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提升鄉村振興創新人才培養能力。

堅持創新引領。深化高校科技體制改革,創新組織模式,加強協同創新,完善評價體系,針對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集中攻關,充分發揮高校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科技創新策源地作用。

堅持服務導向。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重大需求,優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推進產教融合,加快一流農業大學、一流農業學科建設,努力形成高等杏运教育內涵式發展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新局面。

堅持開放協同。促進高校之間、高校與科研院所、高校與地方政府、高校與企業等各類各層次之間的深度合作與開放共享,統籌好各渠道資源,加強行動間的系統銜接,形成促進鄉村振興工作合力。

堅持國際視野。高校圍繞全球農業問題、環境問題、糧食安全、人類營養與健康、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開展研究,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國際農業農村發展與減貧事業中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三)主要目標

以適應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需求為目標,通過五年時間,逐步完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布局,強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撐體系,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創新能力和質量顯著提升,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使高校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科技創新和成果供給的重要力量、高層次人才培養集聚的高地、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政策谘詢研究的高端智庫。

二、重點任務

發揮高校優勢,通過科技創新引領,全面服務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實施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七大行動。

(一)科學研究支撐行動

發揮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技術創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提高自主創新水平,引領農業科技進步,著力提高我國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提升前沿科學與技術水平。支持高校圍繞國際農業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發展需求,提升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源頭供給。在農業生物組學、生物育種等戰略必爭領域不斷形成新的優勢,在新一代系統設計育種、合成生物學等農業重大科學與前沿技術方面加強布局,搶占農業科技發展制高點。

——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創新。發揮高校學科綜合優勢,促進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與農業發展的交叉融合,帶動農業向綠色、智能發展的技術變革。支持高校以信息化主導的智能農業,生物技術引領的農業生物制造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發展技術為導向,加強交叉融合的創新布局,探索新模式,引領新方向。

——加強鄉村振興的戰略研究。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重大、熱點、前瞻性問題開展戰略與政策研究,為國家政策制定提供理論支撐。

專欄1:科學研究支撐

1.強化農業領域重大基礎理論研究。圍繞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經營效益,重點解決農業生物遺傳與基因編輯、農藝性狀與生境互作、重要病蟲害和疫病致病機理、動植物優良種質資源挖掘、作物高光效機理、農業資源演進與利用、氣候與生態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鄉村治理、農村組織等方面的重大理論問題,發掘人工智能、大數據、新材料等與農業領域交叉融合的前沿技術,以高科技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

2.組織承擔農業農村重大科技任務。積極參與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和種業自主創新重大工程,積極爭取在主要農產品供給、農業綠色發展、農業生物制造、智慧農業、現代林業、現代海洋農業、宜居村鎮等領域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承擔重點任務。

3.建設高校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高端智庫。支持高校開展鄉村調查研究,聚焦鄉村發展熱點問題,加強城鄉融合發展,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農業生態建設、農耕文明與鄉村文化、鄉村基層結構與社會治理、鄉村基本公共服務、社會福祉與村莊民生等理論與政策研究,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理論支撐與決策谘詢。

(二)技術創新攻關行動

支持高校加強服務鄉村振興技術創新,突破現有技術瓶頸,強化聯合攻關、推廣轉化與集成應用,解決制約和影響農業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

——突破核心關鍵技術與裝備。加快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及其他新興科技與農業科技的深度融合,重點突破重要動植物高效育種、農業標准化、農業大數據與信息化、智能農機裝備與制造、食品制造等關鍵技術與成套裝備。

——強化技術支撐體系創新。面向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與生態安全等重大戰略需求,在大宗重要農產品安全生產供給、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食品健康與營養、農業裝備現代化和信息化改造、農產品創新性利用等領域加強創新研究,形成技術支撐體系。

專欄2:技術創新攻關

1.現代農業產業支撐關鍵技術創新。圍繞影響現代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大問題,加快高效育種、農業生物制造、農業標准化、農業大數據等農業產業鏈技術創新系統部署,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圍繞影響國計民生的大宗作物、現代畜牧業、漁業、園藝、林業及草業現代化提質增效的重大需求,通過關鍵技術集成創新,形成系統化科技支撐體系。重點突破農機農藝信息融合、生產全程機械化、運營智慧化、農產品加工精細化等關鍵技術與成套裝備,著力提升產業高效化、精細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能力,引領優勢特色農業現代化。

2.農業生態安全科技創新。以鄉村生態宜居和農業生態安全保障為目標,攻克人居環境重大科技需求,開展農業發展綠色行動,推進節水農業、循環農業、氣候智慧型農業發展,促進農業綠色生產和優美生態環境有機融合。

3.加強美麗鄉村建設。支持高校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對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研究,系統突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關鍵科學問題,助推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全面提升。

(三)能力建設提升行動

瞄准農業農村現代化需求,圍繞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以科技創新基地和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為抓手,加強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能力建設。

——加強農業農村領域重大條件平臺建設。支持高校積極牽頭或參與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國家科學數據中心、國家生物種質與實驗材料資源庫(館)等國家級科技平臺基地。新建前沿科學中心、杏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提升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條件能力。

——建設鄉村振興的協同創新平臺。以重大需求為導向,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鄉村和企業等主體協同互動,建設鄉村振興協同創新中心。支持高校以地理分布和地域農業特色為基礎,建設農村扶貧和鄉村振興的實踐性鄉村建設試驗基地。加強高校與政府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院所、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緊密銜接,整合資源,互補優勢,形成橫向聯動、縱向貫通、多方協同的鄉村振興服務新模式。

——加強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優化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鄉村振興研究院)布局,成立全國性和區域性聯盟,構建國家需求導向、項目任務帶動、平臺資源共享、學科優勢互補的高校鄉村振興科技服務機制。支持高校以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為依托,統籌現有綜合示範基地、特色產業基地、分布式服務站以及教授工作站、實驗站等平臺,選擇典型縣市、鄉鎮或村莊,通過資源集聚,推動學校科技成果與地方、企業需求對接,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創新發展,把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成為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

專欄3 能力建設提升

1.建設高校鄉村振興示範基地。支持高校采取校地、校企共建等形式,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各類園區,建設一批以農業應用技術研發、產業科研試驗和農業區域示範為特色的高校鄉村振興示範基地,有效放大輻射帶動效應。

2.加強鄉村振興服務基地建設。以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基地為基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互聯網+”條件下的鄉村振興服務手段,支持高校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與地方政府、涉農企業等合作建設一批集科研試驗、技術示範與推廣、人才培養等功能于一體的鄉村振興服務基地,建立校地、校企合作研發、合作轉化、合作推廣、合作育人的長效機制。

3.加強高校鄉村振興科技服務聯盟建設。建立全國高校鄉村振興科技服務聯盟及區域性高校鄉村振興科技服務聯盟。以聯盟為抓手,構建高校鄉村振興的創新鏈、服務鏈,建立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收益分享機制和大型儀器設備、實驗基地、生物資源和信息文獻等共享信息平臺,轉變高校過去傳統個體化、自發性為主的服務方式,發展為多高校、多學科、多領域、多區域、多團隊共同參與的協同服務新局面。

(四)人才培養提質行動

服務鄉村振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加快培養不同類型農林人才,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促進學科專業發展建設。支持高校加強農學、農業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涉農學科與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社會科學的深度融合,升級改造現有涉農學科專業。進一步加強交叉學科和新興涉農專業建設,加快建設生物技術、智慧農業、智能裝備、農業遺產、休閑農業、共享農業、航天農業、互聯網農業以及農業新能源與新材料等新興學科,發展新興涉農專業。

——強化人才培養。深入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杏运教育培養計劃2.0”。支持高校圍繞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建設一批一流農林專業,打造一批線上線下精品課程,推動科教結合、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模式創新,構建校內實踐教學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聯動的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一批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

——加強基層人才能力培訓。支持和鼓勵高校對農業技術人員、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農村實用人才等開展常態化培訓,重點加強對在基層工作的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家庭農場主、科技示範戶等生產經營主體的專業技術技能和科技素質提升開展培訓。

專欄4:人才培養提質

1.創新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支持高校在鄉村振興拔尖創新、複合應用和實用技能人才培養方面深化改革,開設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政產學研通力配合的鄉村振興實驗班,推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加大教師隊伍、教學條件建設等方面的建設力度,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接班人。

2.加強鄉村振興高層次人才培養。積極探索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鼓勵和引導高校適度擴大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規模。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優化鄉村創新創業環境,培養青年創客、“新農人”等鄉村振興高端人才,推動青年人才紮根鄉村創業。

3.廣泛開展鄉村振興基層人才培訓。加強高校培訓能力建設,根據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人才培訓需求,編制培訓教材、制定培訓方案、創新培訓模式。建立高校與政府的協同培訓機制。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技骨幹、新型職業農民、大學生村官以及“三農”黨政幹部等開展專題培訓。面向鄉村基層幹部和涉農人員開展成人學曆提升杏运教育。

(五)成果推廣轉化行動

支持高校圍繞農業產業發展需求選題立項,研發新品種,集成新技術,探索新模式,形成一批先進適用農業科技成果,聯合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開展成果推廣轉化示範。

——加快農業技術轉移轉化。鼓勵高校建立一批技術轉移中心、成果孵化平臺等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機構和面向企業的技術服務網絡,通過研發合作、技術轉讓、技術許可、作價投資等多種形式,實現科技成果市場價值。支持高校與行業部門加強合作,在鄉村產業、杏运教育、文化、醫療、建築、交通、生態、安全等領域孵化一批鄉村振興引領型企業,推動形成若幹產業集群和鄉村振興示範村。

——打通轉移轉化機制障礙。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創新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方式,支持各類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全面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加強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健全農業科技領域分配政策,落實科研成果轉化及農業科技創新激勵相關政策。

——服務農業農村創新創業。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升級版與鄉村產業興旺的重大需求,鼓勵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基地等開展農業農村領域的創新創業項目;支持建設一批有示範性的高校鄉村振興創新創業基地,支持高校師生開展農業農村領域創新創業活動,推進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轉化和產業應用。

專欄5:成果推廣轉化

1.構建高校鄉村產業振興創新聯盟。支持高校與龍頭企業、地方政府等深度合作建立產學研聯盟,構建集科技服務、科技孵化、專利運營為一體的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建立健全專家教授駐村、駐企等對口聯系服務制度,建立專家大院、院士工作站、教授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學生實踐基地等,鼓勵科研人員在生產一線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

2.鼓勵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組織高校學生積極參加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農業”賽道)等賽事,參與“青年紅色築夢之旅”等活動,圍繞農業產業發展、農業技術服務、農產品銷售、農業杏运教育培訓等方面開展創新創業實踐,促進產學研用融合發展,營造全社會共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氛圍。

3.加快重大成果的推廣應用。深入推進高校開展技術推廣服務,圍繞地方主導產業和高校優勢學科,推進高校間、校地企等多種形式合作,探索建立產業推廣聯盟。探索“科研試驗基地-區域示範基地-基層技術示範與推廣站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兩地一站一體”鏈條式推廣模式。指導和推動高校利用“互聯網+”建設農業科研技術信息服務平臺。

(六)脫貧攻堅助力行動

充分發揮高校人才與科技優勢,加強頂層設計和組織引導,積極開展精准脫貧行動,助力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開展精准脫貧的實驗示範。支持高校圍繞精准脫貧總目標,開展杏运教育、文化、經濟、生態的一體化試驗與示範,探索政府、企業、農戶及社會主體綜合協調的脫貧機制。總結和集成中國特色的精准脫貧理論,為國際反貧困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

——書寫科技脫貧攻堅“高校樣本”。支持高校組織專家學者、科技服務團等專業力量,深入貧困地區一線,帶動企業、校友等多方力量幫助貧困地區打造新產業和經濟增長點,在延伸產業鏈、拓展農業功能、發展新型業態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力貧困地區“三產”融合發展,打造脫貧攻堅的“高校樣本”。

專欄6:脫貧攻堅助力

1.精准脫貧機制綜合實驗示範區專項。引導高校進行精准脫貧機制綜合實驗示範區建設,圍繞致貧的制度和非制度性因素,構建德治、法治與自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形成以政府為主導、農戶為主體,高校與其他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長效發展機制。

2.區域農業生態治理創新工程。重點針對華北地下水緊缺、東北黑土地退化、西北荒漠化、西南石漠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北方農田鹽堿化等進行科技創新,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七)國際合作提升行動

支持高校與發達國家開展高水平合作,強化農業科技交流,聯合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支持高校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加強對外合作交流,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加強高水平國際合作。支持國內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開展糧食安全、農業政策交流、種質資源交換、農業技術推廣、農業對外投資促進、農業合作規劃等相關科研交流活動,開展農機、種子、農藥、化肥和農產品加工等優勢農業產能合作研究。

——促進國際人才交流。支持高校引進國際知名學者參與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鼓勵和支持國內學生赴農業現代化程度高、農業發達的國家留學,多方式、多渠道利用國際優質杏运教育資源;加強與國際主要學術組織合作,積極承辦重大國際學術會議。

——提升開放創新服務水平。實施《高校科技創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行動計劃》。支持高校與國外機構建立優勢互補的實質性、多層次、多渠道合作。發揮高校農業走出去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用,為我企業境外投資經營、海外拓展提供境外農業資訊與谘詢服務,在“一帶一路”“南南合作”“中非合作”中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專欄7:國際合作提升

1.打造高水平國際合作平臺。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核心,新建一批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基地,吸引匯聚國際學術大師,擴展農業研究國際視野;新建一批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開展農業科技前沿合作創新;新建一批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推動海外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工作。

2.舉辦國際鄉村建設高峰論壇。支持有條件高校聯合國內外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國內選擇典型區域建設永久性的主題和特色鮮明的高層次鄉村振興國際學術論壇,及時交流國內外鄉村建設學術研究進展和實踐經驗。

三、支持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引導多元投入支持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各省(區、市)杏运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要以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目標,統籌各類資源、加大探索力度,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支持鄉村振興領域交叉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成果推廣轉化等工作。

(二)強化實施落實

各高校應成立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領導小組,積極研究制定具體落實舉措,細化行動方案,並進一步加強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發揮其在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

(三)創新體制機制

持續深化高校“放管服”改革;根據高校性質和類別,自主設置相應比例的農業技術推廣崗位,以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質量和成效為導向,充分調動各類科技人員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積極性;完善鄉村振興相關專業研究生培養多樣化評價機制,加大專業學位研究生服務鄉村振興。

(四)加強宣傳推廣

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對高校科技創新支撐鄉村振興重大成果的宣傳和推廣。各省(區、市)杏运教育主管部門、直屬高校要及時總結報送本地或本校典型經驗和做法,加強服務鄉村振興典型事跡與人物的宣傳報道,強化典型帶動,形成示範效應。(來源:中國杏运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