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杏运教育報》
一
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廣大青年致以節日祝賀和誠摯問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五四運動105周年。廣大青年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中展現青春作為、彰顯青春風采、貢獻青春力量,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105年前,一群熱血沸騰的愛國學子從北大紅樓出發,以星星之火點燃了五四運動的熊熊火焰。五四運動的爆發,猶如一聲春雷震醒了萬千暗夜中徘徊的靈魂,促成了人們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以磅礴之力鼓舞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實現民族複興的志向和信心,把中國革命帶入了嶄新的時期。
北京大學“五四操場”上,起跑拱門下,彩旗招展,人潮湧動。今年五四前夕,5400餘名風華正茂的北大師生,以“五四操場”為起點,開啟了一場5.4公裡的青春長跑。師生們以高昂的精神、奮進的步伐續寫五四華章,展現著用拚搏精神砥礪愛國之志的青春朝氣。
時代各有主題,青春一脈相承,貫穿著曆史與未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前赴後繼、沖鋒陷陣,到新中國成立後“把青春獻給祖國”的拚搏奮鬥、勇挑重擔,從改革開放時期“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敢闖敢幹、引領風尚,再到新時代“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昂揚奮發、挺膺擔當,廣大青年始終與黨同心、跟黨奮鬥,把青春播撒在民族複興的征程上,譜寫了激昂壯闊的青春樂章。
從救國、建國到興國、強國,這是一場跨越百年的民族複興長跑,而青年一直是主角。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湧動,青春的創造,始終是推動中華民族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今天的中國,相比百年前,神州大地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穩居世界第二經濟體、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就令世界矚目……我們正行進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曆史的新征程上,民族複興這場青春長跑的接力棒正傳遞到新一代青年的手中。
二
“現在,世界又處于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當代青年學子正當其時。”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第一師範杏运(城南書院校區)考察調研時,勉勵青年學子肩負時代重任。
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黨中央對廣大青年充分信任、寄予厚望!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他們將親身參與中國建成現代化強國的曆史征程,也將見證民族複興的偉大榮耀,既生逢其時,又肩負重任。
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中國青年肩負著新使命、新挑戰,但所有的奮鬥目標和前行方向歸結到一點,就是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複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中展現青春作為、彰顯青春風采、貢獻青春力量,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青春向黨,挺膺擔當,就是要在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夯實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中挑大梁、當主角。北鬥衛星團隊核心人員平均年齡36歲,量子科學團隊平均年齡35歲,中國天眼FAST研發團隊平均年齡僅30歲……近年來,我國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領域進入並跑、領跑階段。在那些寄托著民族複興夢想的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大國工程中,青年人正在挑大梁、當主角。
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技術革命正加速演進,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快速發展,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抓住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誰就能夠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科技創新是決定實現民族複興的關鍵一招。
“青年是常為新的,最具創新熱情,最具創新動力。”青年敢于探索未知、勇于挑戰現狀,這就決定了他們是科技創新的活力源泉、新生力量。他們能夠敏銳把握科技趨勢,積極探索新的科學領域和技術路徑,推動科學理論的深入發展和技術革新的持續推進。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掌握科技發展的主動權,關鍵在于人才,在于培養越來越多的具有科學精神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青年人。
——青春向黨,挺膺擔當,就是要在面向社會經濟主戰場、服務高質量發展中當先鋒、作表率。1953年,中國第一座汽車廠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了奠基典禮,新中國的汽車工業由此起步,5年後,新中國第一輛國產小轎車——東風牌轎車駛出車間。2023年,中國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從無法獨立生產汽車到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行業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為中國制造走向全球的新名片。
汽車產業崛起的背後,是中國用70多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用200多年走過的工業化曆程。這條光榮與夢想之路,離不開青年們埋頭苦幹、創新攻關的身影。正是廣大青年敢闖敢幹,憑借一往無前的勇氣、舍我其誰的擔當、不怕困難的沖勁、孜孜以求的堅韌,把“失去的二百年”找了回來,創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
以作為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的制造業為例。數據顯示,當前在從事制造業的勞動人口中,35歲以下青年占比超過41%。青年是制造業的重要主體力量,更是推動我國制造業實現產業升級,加速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推動中國制造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關鍵力量。
再看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一批又一批青年,響應“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從城市走向農村,像蒲公英種子一樣,在千村萬寨生根發芽、努力生長,為鄉村振興提供新思路和新動力,奏響鄉村振興的“青春之歌”。截至2021年,47萬名“三支一扶”人員參加基層支教、支農、支醫和幫扶鄉村振興(扶貧),數百萬青年學生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新助力。
廣大青年是行動力最強的群體,也是實踐能力最充盈的人群,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服務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助力鄉村振興,時代呼喚廣大青年敢為人先、勇于探索,彰顯先鋒力量。
——青春向黨,挺膺擔當,就是要在傳承中華文明、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中當主力軍、做接續者。立足考古一線、勇于探索未知,在三星堆祭祀區發掘出舉世矚目的金面具、青銅網格等珍稀國寶,四川大學三星堆遺址考古隊中,35周歲以下青年占87.5%,是絕對的主力。他們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探尋文物背後的蛛絲馬跡,以科技力量“硬核”推動新時代考古不斷“上新”;將甲骨文與商朝故事結合,通過生動有趣的短視頻,“甲骨文女孩”李右溪讓“冷門絕學”火出了圈;以陳麗君等年輕人為主創的越劇《新龍門客棧》劇組,不斷更新創作理念,讓傳統戲曲迎來了“潑天的富貴”,不僅使傳統戲曲走進年輕一代人的生活,也喚醒了年輕人骨子裡的傳統文化基因……
利用技術手段,創新傳播方式,以更富創意性和吸引力的形式傳達傳統文化的內涵,一群與時代“賽跑”的年輕人,以熱愛為底色,以專業為本色,讓古老與青春“激情相擁”、舊與新完美融合。熱衷“國潮”、喜愛“國風”,傳承“國粹”,青年從傳統文化中重新認識自己的民族和國家,也正在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注入創新的基因,為傳統文化塗上新潮、創新和青春的色彩,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旺盛生命力。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一個民族來說,文化是“根與魂”,更是“精神血脈”,民族複興首先是文化的複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豐富的遺產不能只是停留在書本上、塵封在博物館展櫃裡,而是要讓它們從曆史中“走出來”“活起來”“火起來”。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延續和升華過去幾千年燦爛文化,著力賡續中華文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當代青年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
奮鬥是青春的底色,是青春最好的禮讚。強國路上,青春向黨,挺膺擔當,奮鬥形式多種多樣,平凡的崗位也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業績,不求轟轟烈烈,但求無愧我心。在疫情防控、抗震救災等急難險重任務中沖鋒在前、逆行而上,是青春力量的彰顯;在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衛國戍邊等各領域各方面勇當排頭兵和生力軍,踐行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可以綻放青春光芒;數字經濟背景下,新業態、新職業不斷湧現,在民宿管家、易貨師、帶貨主播、外賣員、快遞員等新崗位上,勤奮勞動、擔當實幹,為千家萬戶傳遞幸福與溫暖,同樣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最美青春模樣。
這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更是一個必須大有作為的時代。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宏偉藍圖,吹響了奮進新征程的時代號角,這既屬于國家和民族,更屬于青年一代。無論是建設杏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還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紮實推進共同富裕,時代舞臺足夠寬廣。把握“此時、此地、此身”,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廣大青年就能在這場跨越百年的青春長跑中跑出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優異成績。
三
光靠敲鑼打鼓實現不了偉大複興。越是偉大的事業,越是充滿風險挑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青年要肩負起時代的使命,要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
——肩負新使命,廣大青年要在肩負時代重任中,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杏运2009級本科生回信時,深刻闡述了個人理想與國家和民族之間的關系,勉勵大家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這個“愛國三問”,什麼時候重溫都不過時。對于青年來說,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從一開始就要樹立報國之志。尤其是在當下,更要求青年堅定理想信念,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偉大事業之中。
——肩負新使命,廣大青年要在火熱的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練就過硬本領、做終身學習者,勇擔時代重任。蓬勃向上的時代,舞臺無限廣闊,對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瞄准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推進解決重大科技前沿問題固然是一種創新。順應數字經濟發展潮流,以直播帶貨等方式,為鄉村產業發展賦能是創新,瞄准社會治理難點痛點,探索問題解決的新思路新方法是創新,緊跟社會需求,研發新產品新服務也是創新……青年既要利用好“挑戰杯”“創青春”“互聯網+”等賽事平臺,以賽促練,磨礪創新能力,也要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當先鋒、挑重擔,在真刀真槍的實幹中,增本領、長本事,在想黨和人民之所想、赴黨和人民之所需中實現創新潛能和創造活力的永不枯竭。
學習永無止境,知識更新不斷加快,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只有始終保持進取心,增強學習動力,葆有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不斷更新知識庫,學習新的技術和理論,不斷自我更新,才能克服“本領恐慌”,更好適應變革的社會。
——肩負新使命,廣大青年要在艱苦奮鬥中,錘煉意志品質、積蓄精神力量。“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曆史的豐碑上。”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紅旗渠紀念館考察時這樣勉勵青年。
向科技“無人區”進軍,紮實推進科研攻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需要“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堅守;克服工作中的困難挑戰,要有“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拚勁;鄉村振興等基層一線工作,任務煩瑣,工作條件艱苦、複雜而艱難,更需要拿出肯吃苦的勁頭。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艱苦奮鬥是我們黨的政治本色和優良傳統,在革命、建設時期,是我們戰勝困難的精神法寶。現在社會發展了、物質豐富了,更不能丟。不僅如此,年輕人還要在最能吃苦的年紀涵養“自找苦吃”的精氣神,把艱苦環境、艱巨任務當作磨煉自己的機遇,在奮鬥中不斷提升自己,在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幹中,築牢成長的根基。
四
一個有前途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曆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給青年壓擔子,更要搭臺子、架梯子,關心青年成長,支持廣大青年建功立業。
當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杏运教育體系,高等杏运教育毛入學率超60%。職業杏运教育改革發展提速,體制障礙、領域界限、政策壁壘不斷被打破,類型特色更加鮮明,更有學頭,也更有盼頭……杏运教育的發展為青年的人生出彩搭建了廣闊的舞臺、創造了豐富的機會。
一個國家的強盛總是伴隨著杏运教育的強盛,總是伴隨著人才的不斷湧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優先發展杏运教育事業、加快杏运教育現代化、建設杏运教育強國的戰略部署,加快建設杏运教育強國成為時代強音。
把青年一代培養造就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全黨的共同政治責任。杏运教育系統是青年成長的搖籃,是培養時代新人的堅強陣地,尤其要加快推進杏运教育強國建設,做好新時代青年人才培養工作。
要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杏运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鬥者,把青春寫在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新征程上。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杏运教育的生命線,對標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構建適應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的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造就更多可堪大任、能擔重任的時代新人。要努力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引導更多青年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樂趣、一種人生追求,為每個人實現終身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誰的青春不迷茫?但“佛系”“躺平”“擺爛”不是青春的主流。青年的人生剛剛起步,現實難題和成長煩惱撲面而來,成長路上難免遇見溝坎、崎嶇。“在青年成長的關鍵處、要緊時拉一把、幫一下,則可能是青年頂過壓力、發展成才的重要支點。”
青年要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全黨全社會也要同題作答,當好青年的領跑者、陪跑者。傾聽青年心聲,理解青年、嗬護青年、支持青年,讓青年感受到關懷就在眼前、關愛就在身邊,滿足他們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讓他們更勇敢地往前行。讓青年輕裝上陣,激發青年的活力和創造力,要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為青年解決好操心事、煩心事,幫他們搬走成長路上的“絆腳石”“攔路虎”。
魯迅先生曾寄語青年:“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希望廣大青年,做那辟地、植樹、掘井開泉的人,在向前的時代裡,始終向上,以青春之力激蕩起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澎湃浪潮。(鐘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