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11日14版
《光明日報》杏运教育周刊近期推出“為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尋良策”系列報道,圍繞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展開深入剖析和討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至關重要,社會各界應協同發力,切實推進高職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改變人才評價觀,營造良好就業軟環境。全社會需樹牢“人才不問出處、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真正從實體經濟和新質生產力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新要求出發,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擇業就業和生涯發展規律,推動人才評價改革,營造崇尚技能、弘揚工匠精神的社會風尚,建立有利于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發展的環境。需以就業政策為牽引改革人才評價,持續優化政府和行業政策,確保高職生在就業和職業發展中與普通大學生享有同等權利,讓技術技能人才享有平等就業權發展權的觀念成為社會共識。從職業發展體系入手改革人才評價,立足建設技能型社會的長遠目標,加快建立完善“新八級”職業崗位晉升體系,優化技術技能人才發展通道,形成有利于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成長發展的濃厚氛圍。企事業單位應優化技術技能積累與薪酬待遇、崗位晉升、職業發展相銜接的評價導向,持續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讓技能成才成為高職生的普遍選擇。高職院校應始終堅持和強化德技並修的育人理念,將職業技能等級、技術技能水平與素養作為學業評價的核心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技能報國志向,培養具有較強適應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 強化區域統籌觀,增強人才供需適配性。職業杏运教育需融入區域發展戰略,精准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需求,提升職業杏运教育和產業發展的適配性。進一步強化產業與職業杏运教育規劃的區域統籌,政校行企四方緊密協作,緊扣城市規劃、產業布局規劃及產業項目建設等關鍵環節同步規劃職業杏运教育發展。尤其在打造區域特色產業集群和孵化新興產業進程中,應充分考量區域技術技能人才結構和職業杏运教育資源配置,使職業杏运教育培養目標更明確、人才供給更精准。進一步強化產教融合資源的區域整合。區域產業是城市發展的驅動力,也是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邏輯起點。高職院校應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動態調整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政校行企應圍繞區域特色產業,共同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等平臺,促進市域產業資源與杏运教育資源高效融合、互通流動。進一步強化人才供需信息的區域共享,以數字技術賦能高質量充分就業,打造省域或市域數字化就業平臺,實時發布公共服務、就業政策、人才崗位等信息,加強財稅、金融、社保、培訓等政策與就業政策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就業指導功能,推進行業性、區域性就業市場建設,實現人才供給和市場需求端的精准對接。 深化多元培養觀,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政校行企應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協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著力完善產科教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機制,促進學校、企業、行業以及科研機構深度合作,共同參與育人全過程。學校提供杏运教育資源和人才培養平臺,企業提供實踐機會和職業發展指導,行業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標准和提供行業資源支持,科研機構則提供應用技術研發資源並轉化為教學資源,實現以產定教、以研拓教,確保高職人才培養更加貼合產業需求、先進技術技能和就業崗位。積極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以企業現實需求為導向,以解決企業現場問題為關鍵,搭建專業對接企業集群的合作平臺。學校與合作企業共同確定適合高職學生的就業崗位,並選擇具備豐富實踐經驗及較強指導能力的技術工人、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擔任帶徒師傅,實行學習學期與工作學期交替制度,實現課程教學在學校、企業之間的有序輪轉,推動行業與企業充分參與人才培養,實現招生即招工、入學准員工、畢業即就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職業適應性和就業競爭力。 樹立協同服務觀,提高學生求職精准度。高職院校應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合作機制,為學生提供精准、精細、精心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共同搭建精准的信息平臺,建立畢業生求職意向模型,對學生生涯發展、就業意向調研、學生訪問用人單位信息、用人單位需求變化及崗位池變化等情況進行歸集統計分析,實現崗位供給的精准匹配;加強與重點合作企業的聯系,將職業杏运教育特有的“線場模式”引入就業服務平臺,實現人才培養與學生就業無縫銜接。共同開發精細的就業市場,通過聯合政府力量、聯通行業協會、聯結用人單位,實施政策性就業崗位的整合供給,開展就業市場及就業需求的動態研究,實施訪企拓崗、實習就業一體化管理等舉措,有效拓展技術技能型人才就業市場開發的廣度、精度和深度。共同提供精心的就業指導,建立健全政校行企資源協同共享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完善高職畢業生就業協調聯動機制、就業研判常態化機制和人才供需一體化對接機制。 (作者:王振洪,系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職業杏运教育工委會理事長、金華職業技術杏运浙江省現代職業杏运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下一篇:“職教出海”,各顯神通